《三國演義》中戰爭場面的描寫藝術
在讀《三國演義》中發現,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對于接受方來說,無疑都是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一步踏錯就是懸崖峭壁,可能再無翻身的機會。然而,在這殊死搏斗的危機時刻,弱勢方都扭轉了對自己不利的局面,很好的處理了危機,結果都是轉危為安,甚至取得了極大的勝利。其中,所表示出來的危機處理觀點、策略都具有它的獨創性。
古往今來,《三國演義》倍受推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實踐性強,本次小組分享,旨在對準三大戰役中由危轉安的勝利的一方,從危機處理這個角度對《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描寫進行全新的分析,這不僅有利于我們對《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這對于我們當下戰爭危機處理有一定的借鑒參考意義。
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戰爭場面描寫具有鮮明的特點和藝術價值。
作者羅貫中并沒有平鋪直敘地去寫兩軍對壘時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沖殺場面,而是有機地把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和軍事斗爭結合起來,將作戰各方的戰略戰術、權謀心計作為描寫的核心。通過一系列智謀的較量,如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將戰爭的緊張氛圍和復雜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赤壁之戰的描寫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一方面,通過描寫曹操的驕傲輕敵和周瑜、諸葛亮的謹慎精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通過描寫戰前的謀略布局和戰術比拼,以及天時地利人和的順逆等因素,襯托出戰爭的殘酷和激烈。
同時作者還善于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增強戰爭場面的真實感和震撼力。例如,黃蓋詐降時,火攻計的實施過程被描寫得驚心動魄,火勢的蔓延、曹軍的混亂和傷亡等細節都被生動地呈現出來,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在藝術上,赤壁之戰的描寫不僅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和壯觀,更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通過戰爭場面的描寫,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周瑜、諸葛亮等智勇雙全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揭示了曹操驕傲輕敵的性格缺陷。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點的揭示,使得戰爭場面的描寫更加生動、立體和具有感染力。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戰爭場面描寫具有鮮明的特點和藝術價值,不僅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和壯觀,更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同時也揭示了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
其中的場面描寫的特點和藝術價值的分點也具有探究價值。
1.結合政治與軍事斗爭:
描寫不僅局限于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而是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和軍事斗爭有機結合。
突出了作戰各方的戰略戰術和權謀心計,如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
2.對比與襯托手法:
通過曹操的驕傲輕敵與周瑜、諸葛亮的謹慎精細形成鮮明對比。
戰前的謀略布局和戰術比拼,以及天時地利人和的順逆等因素,襯托出戰爭的殘酷和激烈。
3.生動的細節描寫:
黃蓋詐降時火攻計的實施過程被生動呈現,火勢蔓延、曹軍混亂和傷亡等細節增強了真實感和震撼力。
4.人物性格與精神風貌:
通過戰爭場面描寫,成功塑造了周瑜、諸葛亮等智勇雙全的人物形象。
揭示了曹操驕傲輕敵的性格缺陷,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具有感染力。不僅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和壯觀,還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
揭示了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戰爭描寫具有深刻藝術價值。
二、官渡之戰:
1. 以人物為中心,通過戰爭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國演義》作者寫戰爭的一個特點就是 “沒有為情節而情節,而是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中構成矛盾,展開情節,又在情節的發展中鑄造人物性格”作者始終把對人物的刻畫放在中心位置,通過戰爭來展現人的靈魂,“讓人物性格、神態通過戰爭充分地反映出來”,因而既使戰爭描寫起伏跌宕,又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作者從一開始就將袁紹和曹操進行對比,寫出了兩人的性格差異,也揭示了戰爭勝敗的原因。袁紹 “好謀無斷”,不能珍惜與重用人才。在決定是否進行這次決戰時不聽謀士田豐的意見,貿然發動了戰爭等,而曹操在進行戰略決策時,虛心聽取荀攸、荀彧的意見; 聽說許攸來降,“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表示了隆重的禮遇。一場大戰結束了,兩個主人公的形象也就這樣鮮明地樹立在讀者面前。
2. 通過環境側面烘托戰爭的殘酷
自然環境:通過對烏巢火光沖天等自然環境的描寫,渲染了緊張、激烈的戰爭氛圍,增強了故事的畫面感和藝術感染力,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激烈.
社會環境:描繪戰前諸侯割據、百姓困苦等社會背景,凸顯了官渡之戰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為故事發展奠定了基礎,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戰爭的起因和意義.
3. 設置富有懸念的情節,營造扣人心弦的戰爭氛圍
戰役過程一波三折,從兩軍相持、互有勝負,到曹操奇襲烏巢扭轉戰局,再到曹操乘勝追擊、袁紹大敗,情節環環相扣、扣人心弦。
在緊張激烈的戰爭場面中,穿插如曹操與荀彧的書信交流、許攸夜奔等相對舒緩的情節,使節奏有變化,避免讀者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保持良好的閱讀體驗。
三、夷陵之戰:
1.主體內容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后,劉備大敗,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此役,蜀漢元氣大傷,此后,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較長時間。
2.全景勾勒與局部特寫的相得益彰
全景勾勒:“劉備親率大軍,如洶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向著夷陵西界浩浩蕩蕩地進發。任命馮習為領軍,統率全軍三萬余人,待五溪蠻夷加入后達五萬人。”
局部特寫:“蜀軍攻破巫縣占領秭歸。當地五溪蠻夷首領沙摩柯遣使響應蜀軍。”
3.節奏把控與情節起伏的巧妙安排
夷陵之戰的描寫,通過不同階段節奏的把控與情節起伏的安排,營造出張弛有度、跌宕起伏的體驗。
戰爭初期,蜀軍勢如破竹,節奏明快緊湊,振奮人心:“次年二月,劉備進軍猇亭,從很山開通道路通向武陵郡,派遣馬良安撫五溪蠻夷,以黃金和錦帛賜予后者,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
隨著兩軍相持,節奏變得緩慢沉悶,緊張氛圍累積:“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疲憊,而陸遜一直沒有中計。劉備遂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但是依然未能得逞。劉備速戰的意圖被陸遜的不戰策略所破壞。”
閏六月,陸遜火攻,情節巨大起伏,蜀軍迅速潰敗:“陸遜發現蜀軍的營地是由木柵欄圍成,決定火攻。他命令戰士持茅草趁夜突襲,順風放火,火勢瞬間蔓延,蜀軍因此大亂。”
4. 環境烘托與戰斗氛圍的生動營造
在陸遜發動火攻時的環境描寫:“陸遜發現蜀軍的營地是由木柵欄圍成,決定火攻。他命令戰士持茅草趁夜突襲,順風放火,火勢瞬間蔓延,蜀軍因此大亂。”
在這之前,有“閏六月,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江風輕輕吹拂,帶著一絲涼意。”這樣的環境描寫,靜謐的夜晚與即將爆發的戰斗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凸顯火攻的突然性和毀滅性。
當火攻發動后,“火勢瞬間蔓延,蜀軍因此大亂。吳軍封鎖江面,扼守夷陵道,切斷蜀軍退路,全線出擊,水陸并進。蜀軍措手不及。”通過對火攻時火光、聲音等的描寫,營造出了一種混亂、慘烈的戰斗氛圍,仿佛能親眼目睹那熊熊大火中的蜀軍將士們的慌亂與掙扎。
作者:劉丁衍 來源:原創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三國演義》中戰爭場面的描寫藝術
-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古往今來研究者趨之若鶩,
研究成果也是層出不窮,主要有三國演義的版本研究,三國演義文
- 01-21
- 書香、晚霞與成長的軌跡
- 在泰州學院,作者描繪了一段充滿知識與自然之美的生活篇章。圖書館內,陽光穿透古樸窗欞,書香與光影交織,讓人沉浸于知識的海洋,心靈
- 01-18
- 冬日
- 冬日,像是一位遺世獨立的隱者,帶著寧靜與深邃,悄然降臨。它沒有春的蓬勃、夏的熱烈、秋的斑斕,卻以獨有的純凈與冷峻,勾勒出一幅別
-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