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漸漸覺得外界的吸引力不像兒時那么強烈。小時候的我總說,我以后考大學一定要考到很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生活!但是現在我已然離開家,奔向異地大學,才發現家是如此的溫暖。
在家里可以幸福的窩在家里,做媽媽的小寶貝舒舒服服的躺著;做個小廢物睡到日上三竿,賴床不起。然后坦然接過媽媽遞到床頭的投喂餓就吃一點,不餓一天可以就一頓飯,百無聊賴時,可以翻箱倒柜的尋找記憶里的某樣物品如果心情好晚上可以學學習。
聽聽英語的發音,也可以在黃昏日落時散散步。白天家里只有自己的感覺也很好也可以學著教程準備晚餐,只為得到一點點的夸贊,滿足也成了人生常態,這樣真好。逐漸我才發現,原來思念的盡頭是故里
月是故鄉明,曾以為,那是詩和遠方。才發現,其實是背井離鄉。以為會有輕松自山的生活。但后來卻全都是迷茫。不知風起時思念何解,不是月圓是鄉愁怎放。不知前路如何孤身前進,不知未來該去問何方。有時啊,也埋怨自己的年少輕狂。不知不覺之間,已被環境強推著成長。原米,只有失去才會想要珍惜,只有遠走才會思念故鄉。只有真正成為了他鄉的客,才會明白,游子漂泊的凄涼。終于明白世人所說的同是蔥山嶺,卻是故鄉青。同是中秋月,卻是故鄉明。同是百花放,卻是故鄉芳。同是秋葉揚,卻是故鄉黃。
夕陽猶如一盞昏暗的落日燈,詩人對日吟詠,寫下思緒萬千;歌者對其詠唱,婉轉千回。如今,我籠罩在落日之下,望著這逐漸消散的云與光,思鄉的情緒由然而來。也許此刻我與席慕容筆下那句:“夕陽將落未落,暮靄蒼茫,心中會有一種不安與疼痛的感覺。”完全共情了。
其實,鄉愁不僅出于我們對家鄉人與物的思念,更多是我們對“自己來自哪里”的追溯。故鄉的美食、風景、聲音無不牽掛著游子的心。詩人席慕容曾說:“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當我們踏上遠行的路,鄉愁便成了我們心中永恒的追求。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可能一道簡單的菜便可以勾起對家鄉的思念。若說拼搏是為了成長,那離家便是為了思鄉,思念家鄉的人、家鄉的景、更思念家鄉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