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關(guān)于人生、人性、社會陰暗面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通過一個名叫孔乙己的讀書人的悲慘命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冷酷無情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在這篇文章中,“笑”作為一種情感表達,貫穿了全文,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線索,揭露了冷酷無情、冷酷無情、泯滅人性的社會環(huán)境對一個弱勢人物的幸災(zāi)樂禍的戲弄和殘害。
在《孔乙己》中,對“笑”的描寫,非常耐人尋味。文章中出現(xiàn)的每一次“笑”,都是對孔乙己的羞辱、欺凌、難堪,殘忍的看客們總是拿孔乙己的落魄和不幸取樂。這笑聲帶來的“快活的空氣”實在令人感到心酸難過,讓人認識到病態(tài)社會中的人性是何等的冷酷無情。
孔乙己一出場,就是在酒館里被眾人取笑的對象。而孔乙己是如何應(yīng)對他人的嘲笑和戲弄的,也值得我們回味再三。孔乙己一進酒店,所有的酒客都對著他竊笑。一個酒客揭發(fā)說:“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被逼到死角,他立即“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用“竊書不能算偷”來勉力“爭辯”。有的酒客故意問道:“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對此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有人還不罷休,決議對這個可憐的人窮追猛打,接著發(fā)問道:“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已“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
他的穿著、他的言行,都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笑料。這種笑,是輕蔑的、是嘲諷的,它像一把無形的刀,刺進了孔乙己的心里。這種笑,其實也是當時社會風氣的一種反映。在那個封建社會里,人們往往以貌取人,以地位論英雄,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雖然滿腹經(jīng)綸,但因為家境貧寒,社會地位低下,所以總是被人看不起。
孔乙己面對這三次不懷好意的戲弄,第一次他是無可辯而不得不爭辯,第二次他是容易爭辯而不想爭辯,第三次是被一棍打悶了,無法可辯而只得不辯。酒客們把他看作取樂的工具,
掌柜的更把他當做活躍酒店氣氛、吸引酒客、增收銀子的商業(yè)工具。面對“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的、頹唐而又殘疾的孔乙己,掌柜的仍然不想放過,一見面就極盡戲弄之能事。
而每當他被眾人取笑時,他也會跟著笑,那種笑,是苦澀的、是無奈的。他用自己的笑,來掩飾內(nèi)心的痛苦和尷尬。這種笑,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他在這個冷漠的社會中,唯一能找到的一點溫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笑,能讓大家對他多一點善意,多一點理解。但可惜的是,他的笑,并沒有換來大家的同情和尊重,反而讓他更加成為了眾人取笑的對象。
文章中還有一種笑,那就是孩子們的笑。當孔乙己給孩子們分茴香豆時,孩子們都笑了,那種笑,是純真的、是快樂的。他們的笑,和前面那些大人的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的笑,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因為孩子們還沒有被封建社會的毒素所侵蝕,他們的心靈還是純凈的、善良的。
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笑”,構(gòu)成了對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反襯。孔乙己,一個落魄的讀書人,他的出現(xiàn)總是伴隨著旁人的嘲笑。這些笑,有的是對他衣衫襤褸、不修邊幅的嘲笑,有的是對他迂腐可笑行為的戲謔,還有的是對他悲慘境遇的冷漠無視。這些笑聲,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切割著孔乙己的自尊。
魯迅先生通過描寫不同人物對孔乙己的“笑”,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認為,封建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不僅剝奪了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更剝奪了人們的精神自由和尊嚴。而“笑”,正是這個社會冷漠無情、殘酷無情的真實寫照。
《孔乙己》不僅是一篇揭示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性作品,更是一篇充滿人文關(guān)懷和悲憫之情的作品。通過笑,魯迅不僅刻畫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人性的呼喚。他希望人們能夠擺脫封建社會的束縛和偏見,以更加寬容和善良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個人。
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滅乘著這殘忍的笑聲四處飄散、彌漫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