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局限
科舉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歷代選材取士的制度。雖然科舉制度有一定選賢舉能的作用,但官宦世家的干預(yù)、過于單一的選人標(biāo)準(zhǔn)等等,都成為了阻礙科舉發(fā)展,甚至后期阻礙整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在《儒林外史》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姆哆M,便是科舉制度下文人的典型形象。在中舉之前,范進的生活窮困潦倒,靠老丈人的救濟為生,被一眾親人和鄰居瞧不起,甚至連米也借不到。放榜那日,范進正在集市上賣母雞買米救急。尤其可突出范進之貧。但當(dāng)中了舉后,似乎一天之間一切都變了:鄰居紛紛來送蛋送米,甚至送銀票、送房子。范進興奮不已,新晉舉人居然犯了“癲病”。短短幾個月,范進就從身份低微、缺銀少糧,成為了一個人人尊重,奴仆成群的“上等人”。一次考試便讓一個人、一個家發(fā)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要通過這等考試,范進花了至少三十多年。事件中更為諷刺的便屬中舉前后人們態(tài)度的變化了。張鄉(xiāng)紳從對范進不屑一一顧,到登門拜訪、主動巴結(jié)。此種頗具戲劇性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讓整篇文章充滿了諷刺意味。質(zhì)疑科舉的實際成效,諷刺社會的腐朽阿諛。
而在《聊齋志異》中對于科舉的描寫,則更多表現(xiàn)在科舉考試的不公正性與該制度帶給讀書人的悲劇。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dāng)時”,卻最終“困于名場”,郁郁不得志而死。這就深刻體現(xiàn)了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局限性。不懂變通,沒有多方面因素來選拔人才的測試,是選拔不出真正的人才的。又比如王子安,因為太過渴求考取功名以至于夢見報馬臨門,出盡了洋相。作者對于這些讀書人的描寫,既是諷刺,但更多的是對于他們的同情。
《儒林外史》在諷刺科舉時多是通過批判故事中的具體人物從而影射批判整個科舉制度,通過他們?nèi)粘I畹谋憩F(xiàn)來反映科舉帶給社會的一系列問題。而《聊齋志異》則更多是通過夢境和志怪故事來敘述讀書人經(jīng)歷的悲慘和不公,通過反襯等更為間接的手段來充分映射世人,頗具諷刺意味,以此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黑暗與腐朽。二者對于封建科舉制都是持一個批判與諷刺的態(tài)度,但方式方法有些許不同。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從而表達(dá)出對于百姓的同情與自身懷有的醒世原則、較強的社會責(zé)任感以及對于改革該制度的苗頭與觀望。
作者:王悅, 楊程旻 來源: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愛情詠嘆調(diào)
-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小鄉(xiāng)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她在舞會
- 08-30
- 科舉制度的局限
- 科舉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歷代選材取士的制度。雖然科舉制度有一定選賢舉能的作用,但官宦世家的干預(yù)、過于單一的選人標(biāo)準(zhǔn)等等,都成為了阻礙
- 08-30
- 愛情、哀怨與抗?fàn)?/a>
- 愛玲與馮沅君,相同時期的兩位才女,都為女性文學(xué)的發(fā)展、為女性權(quán)利的維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對于愛情的理解有所偏差,對于愛情的
- 08-30
- 以人才之力,創(chuàng)科技新強
- 人才固然重要,因為人是一國之本。因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所以人在引導(dǎo)與教育下,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想的培育與自己主動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
- 08-30
- 文化自信——以黃梅戲為例
- 文化自信,以己文化為基,以己文化為榮。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毋庸置疑是博大精深的。近幾十年來,中國對于文化的保護與重視
- 08-30
- 四季華章:泰山畫卷
- 泰山,華夏之魂,自然與文化的交響。春綠夏翠,秋紅冬雪,四季更迭中展露無盡風(fēng)華。山川壯麗,云海蒼茫,登頂之巔,心胸豁然開朗,歷史
- 08-30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亦可知遠(yuǎn)行坦途究竟在何方,究竟該如何走。蘇聯(lián)解體了,但蘇聯(lián)帶給我們的啟示在今日卻仍然受用。堅持社會主義發(fā)
- 08-30
- 讀《父親的病》有感
- 庸醫(yī)誤人,自古便是如此。《父親的病》,卻又不只是父親的病,而是“我”吶喊著的,卻沒有辦法治好的整個社會的病。
-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