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曾在詩里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對于我們學生而言,書本知識學得再多,終究是要將其付諸實踐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注定是空談。
古今中外,無數名人志士都強調過實踐的重要性,通讀完毛澤東的《實踐論》后,我對此的認識又進一步深化了。《實踐論》強調了人的一切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開端,“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從實踐出發分析了認識的整個過程,通過總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分與聯系、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認識的規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局限,構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傳統的認識論提升到了實踐認識論的高度。
實踐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實踐一定成功不了。在我看來,實踐需要多次反復地進行,這里所說的多次重復并不是西西弗斯推巨石那般無意義的勞動,而是年次都有新的收獲,這種收獲實際上是一種認識。由此可以印證認識與實踐是一組矛盾,且矛盾雙友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
認識源于實踐,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正是經過失敗與成功的多次比較,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充分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探索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拯救民旅危亡,中國人民奮氣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告終。諸如此類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政讓人們意識到需要新的階級及政覺領導革命,于是新的所級與新的草命理論在失敗教訓中應遠而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唯身臨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唯切身感受才可認識深刻,正如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須合一,力行而后知之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我們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能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