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中的詩意人生
如果說在中國文壇有哪一部作品是美麗和憂傷并存,美好和哀慟同在,當屬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邊城》在每個人的心中,既是對曾經真實存在過如今已經逝去的古城的向往和留戀,又是每個人心中的一道防線,邊城的里面是對人類一切美好的憧憬和寫實,然而縱是一切的美好也無法逃離命運無常的安排。《邊城》是一場真實的夢,每個人都在這夢中尋找曾經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
沈從文在青年時期步入大都市北京,像眾多年輕人一樣滿懷理想和熱情的他,看到的卻是北京都市被光彩表象掩蓋的虛偽、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被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官僚制度三重統治下的黑暗。他深刻的意識到,中華民族需要擺脫這種黑暗的統治,需要擺脫愚昧無知落后的外殼,要重塑國民的魂,找到從內在到外在,從人們的國魂到外在的社會整治的救國方法!可見,他寫《邊城》,是帶著使命的一次精神“喚醒”,同時,這也是他對于故鄉的回憶,一次回憶的重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精神的歸宿,是中國人民精神的休憩的歸宿處,在這里,他重新點燃對中國的自信與救國的勇氣!他對愛和美的贊嘆,對于淳樸善良單純人性的呼喚,真切而誠摯動人。就像船夫對翠翠毫無保留的質樸而純粹的愛,十分打動我。
故事以翠翠純真的愛情為主線,她的愛情開始于一個端午節上。茶峒的端午節上十分的熱鬧,人們中午都在河街上看龍舟賽,在翠翠十三歲那年的端午節上她認識了那個讓她心動的男孩儺送,儺送是這個鎮上船老大的二兒子,他很善于游泳,走遠路,并且長相也很俊逸,那個時候他這樣的男生應該是古鎮所有女孩心儀的對象吧。在水邊那幾句簡短的對話標志著他們愛情的開始,翠翠大概永遠都也不會忘記這些。值得一提的是儺送的父親順順,他是個很豪爽的人,為人十分的大方,樂于助人。書中用了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順順的:凡幫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故事的另外的一個主角是他的大兒子天保。他和弟弟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最后他識趣地退出了,但不幸的是他在行船時遇難了。從此,順順父子便對守渡老人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是恨?是責備?又或許是自責?他們沒辦法面對老人。老人也終于在父子兩人冷淡的態度下,凄涼地死去。而儺送也沒辦法原諒自己,一個人走了。翠翠則在小溪上默默等著。也許他明天就回來,也許他永遠都不會回來……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沒有惡人從中作梗,卻無法在一起,讓人惋惜。書中,儺送與翠翠一共只見了四面,且沒有一次正面交談的機會,爺爺仿佛充當了翠翠與外界的傳聲筒,可這傳聲筒又好像不太懂兩人的心思。在儺送看來,翠翠對自己好像無感,在翠翠看來,儺送可能會娶中寨王團總的女兒,在這段愛情中,儺送有過努力,可他好像努力錯了方向,他本可以和翠翠明說,卻一直在背后做功夫,翠翠呢,或許是羞于開口,又或許是她沒接受過愛的啟蒙,根本不懂愛。不論何種原因,在陰差陽錯下,儺送到最后也不知道翠翠的心,要是翠翠再大膽些,再勇敢些,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可惜沒有如果,翠翠也沒有上帝視角。
如果故事繼續展開,誰又能說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恒的相守呢? 原文是開放式結尾,每個人的心里也許都有一個關于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后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的人,他甘愿在這美麗的小城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著小小的渡船,一起唱著古老的山歌,一起去采無名的花,過著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愿為之付出生命的人,她寧愿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么她和儺送曾經的美好只是她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段故事,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一份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著她新的愛情生活的開始而消退;也許翠翠最終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著平靜而快樂的生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著他們美好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著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著這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消逝,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著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愿我們不再被溺愛,不再被束縛,也愿我們不再溺愛、束縛我們的下一代,愿我們所有人能自己獨自搏擊風雨,編寫自己的人生。
作者:姚詩琪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邊城》中的詩意人生
- 如果說在中國文壇有哪一部作品是美麗和憂傷并存,美好和哀慟同在,當屬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