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呢?是一片藍天,不納烏云,只鋪彩霞;是一頁白紙,不沾墨污,只畫荷花;是一張寶琴,不彈糜音,只奏雅曲……,青春沒有規則,似獨屬少年,充滿個性與張揚。
林語堂先生有言:“人生讀來幾乎像一首詩。它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也有生長和腐壞的內在周期。”是啊,青春是充滿詩意的,尤其是少年的青春,那是“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杯冰雪”,是“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哪怕“畏途巉巖不可攀”,也要“會當凌絕頂”,哪怕“無人會,登臨意”,也要“猛志固長在”。在新時代,中華民族我們怎么能再塑青春,真的是關鍵,“此則系乎青年之自覺何如耳”,作為少年,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一定要行動起來,與祖國共奮進,讓青春與時代相輝映。
青春,是為了夢想勇往直前,充滿活力追逐生活的陽光。孩童時,我們“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看著風箏在湛藍的天空自由飛翔,我們的思緒也隨之慢慢放空,暢想著未來的樣子、構造著心中璀璨的夢想。隨著慢慢地長大,度過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的小學時光、“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初中時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高中時光,直至高考落下帷幕,我們亦已少年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們走在充滿詩意的青春路上,為夢想而不懈奮斗,以少年之正茂,將夢想從幻象的世界帶進現實的世界,成為內心沃土中的一粒種子,逐漸萌芽滋長,尋找陽光。
青春,是腳踏實地的付出,想有所收獲,就要全力以赴。一個人,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就算那件事的成功在很遠的將來,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這一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想到應該做,就該馬上做,還要堅持做,以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然,就不必發下一個空頭愿。一旦發空頭愿成了一個習慣,一個人就會永遠在幻想中過活,成就不了任何事業。少年的我們應“咬定青山不放松”般的付出,追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青春,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侖,笑呂梁。磨劍數年,今日顯鋒茫……”,少年的青春是樹木茁壯成長,在這一關鍵節點“怎么立志、立什么志、立志做什么?”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已滿1 8 周歲的我們,身上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便使得我們的青春當與民族夢想同頻共振,以“江流不轉之精神,屹然獨立之氣魄”擔起我們的責任,挺直祖國的脊梁。
現在的許多正茂年紀的年輕人,不能稱其為少年。呆在宿舍里,整日捧著個手機,不是玩游戲,就是刷劇,肆意揮霍著自己的青春,任時光之沙從手心中溜走……,他們不為少年。反觀之在冬奧會賽場,0 0 后運動員超越自我,驚艷世界;抗疫一線,年輕的背影無畏逆行;神舟十三號發射時,9 0 后“北京明白”團隊的聲音傳入鴻蒙太空……,此方為少年,不看年齡,而看青春夢想的火花是否搖曳依舊。
歲月無情,少年青春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像“林花謝了春紅”,腳步“太匆匆”。在追尋夢想的路上,“何妨吟嘯且徐行”,這里有“蕩胸生層云”的曠達;有“瀟瀟雨歇”的悵惋;有“長嘆息以掩涕兮”的悲憫,也有“悠悠我心”的真情。韶華易逝,滄海桑田。當古代的文人面對時光的流逝,既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沉,也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壯志,更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勸誡,無論“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還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歷史塵煙消散,情感凝結成永恒,“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青春就是一場不斷完善自己的旅程,這一路上所有的經歷,無論悲喜,都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青春洋溢著詩意,正茂的少年當搭乘詩意的巨輪,砥礪前行。愿青春有詩意,永遠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