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近代史有感
讀《中國近代史》有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近來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懷揣著對中國近代史得興趣,在眾多的歷史書籍中,蔣延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吸引了我的注意。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近代史的洪流不可磨滅,讀了《中國近代史》讓我收獲良多,心得體會溢于言表。歷史的長河,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鑒,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而近代史就是與生命的抗爭,更是在懸崖邊緣的掙扎,不斷摸索,尋找符合國情、屬于自己的道路。中華文明歷盡滄桑始終延綿不斷,傳承不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展現一個國運從低谷,開始走向民族救亡的道路,歷盡千辛,走出重重困難。中國近代之始,啟于1840年。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到英國,點燃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打開中國市場的野心。堅船利炮無情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政治上,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民族資產階級逐步產生并發展;思想上,儒家傳統文化收到沖擊,西方先進思想開始進入中國,影響一批有識之士;同時人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事物的興起沖擊舊有的社會秩序。中國近代史主要圍繞一條主線發展,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奮斗之路。各位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自己理想中的《中國近代史》主要記述了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九十多年的歷史。蔣廷黻主張以所學為國家所用,是中國近代史上“書生從政”的代表人物。在學術上,他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家和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另辟蹊徑,從外交的角度講述中國近代史,從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劉強壓迫的原因。《中國近代史》折射出蔣廷發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者在恩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社會進步時的普遍心態,是對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種深刻反恩。雖然他的歷史觀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傾向影響,其觀點在今天看來也并非完全正確,但其恩考的精神,其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
時間:2022-11-12 作者:楊廣 宋創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