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風,輕輕拂過歲月的長河,帶來粽葉的清香與菖蒲的幽芳。在這個古老的節日里,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那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子生于亂世,楚國的風云變幻是他命運的底色。他心懷壯志,欲以“美政”照亮楚國的前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這是他政治理想的吶喊 ,他渴望君王能任用賢才,遵循正道,讓楚國在動蕩的戰國之世崛起、昌盛。在那權謀傾軋的朝堂,他如同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畏奸佞的詆毀,不懼權勢的打壓。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楚懷王的昏庸,令他的一腔熱血付諸東流,讒言似毒箭,射向他赤誠的心。他被疏遠,被放逐,從繁華的郢都走向荒僻的遠方。但即便身處困境,他對國家的愛從未改變。“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的嘆息穿越千年,仍能觸動我們的心弦,那是對百姓苦難的悲憫,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汨羅江畔,是他最后的歸宿。當楚國的都城被秦軍攻破,山河破碎,他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面對國破家亡,他沒有選擇茍且偷生,而是帶著對世間的失望與對家國的眷戀,自沉于汨羅江,讓滔滔江水掩埋他的悲憤與無奈。這一躍,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抗議,也是他對理想信念的堅守,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悲歌。
屈原的離去,卻成為了一個民族精神的起點。他的愛國情懷,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華夏兒女的心中。每年端午,龍舟競渡,那飛馳的龍舟,是人們對他精神的追尋,如千帆競發,追逐著他的足跡;粽香四溢,那包裹著的糯米紅棗,是對他的緬懷,一顆顆,一粒粒,滿含著后人的敬意與思念。
在這個端午,讓我們緬懷屈子。他的《離騷》《天問》《九歌》,是文學的瑰寶,更是精神的火種,點燃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的熱愛。屈子雖逝,其魂不朽,他的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永遠傳承,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