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將軍——慕生忠
1954年,一條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創造了在“人類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上建設公路的奇跡,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而帶領千千萬萬筑路大軍創造偉大奇跡的人,就是被青藏人民銘記于心的“天路”將軍——慕生忠。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一個角落里,有一個公園靜謐地佇立著,伴隨著這座城市一步步發展,一步步繁榮。而這個公園就是為紀念慕生忠將軍而修建的,這個公園的前身就是慕生忠將軍當時在修筑青藏公路時生活還有辦公的場所。公園廣場的碑文上,記錄著慕生忠將軍為修筑青藏公路嘔心瀝血的一生。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西北軍區組成了以范明為司令員,慕生忠為政治委員的西北進藏部隊。據慕生忠將軍后來的回憶,第一次進藏他們第一天就損失了20多人,騾馬損失了幾百匹,加上有些騾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當年11月底,這支部隊終于到達拉薩。雖然最后成功抵達拉薩,但是進藏路上的一路坎坷與嚴重損失,使得慕生忠將軍滿是惆悵。
1953年,為了救援饑餓中的駐藏部隊和工作人員,中央政府委托西北局組建了西藏運輸總隊,慕生忠將軍兼任運輸總隊政治委員。因為進藏沒有公路,只能依靠駝隊進藏。然而,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連綿雪山,卻給習慣于吃高草的駝隊帶來極大的災難。雪地無高草,身軀高大的駱駝,不得不彎下脖子去啃地皮上的草根,很快,一個個瘦成了骨頭架子,隨即倒在了路旁。最后,駱駝越死越多,寶貴的糧食只好被拋棄在路邊。再一次進藏的艱難經歷,終于讓慕生忠將軍明白,靠原始的運輸方式,來保障西藏的供給絕非長久之計。于是,修一條進藏公路的想法在心頭萌生。修路從此伴隨了他的一生。慕生忠將軍說,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意識到了青藏高原修路,不僅是要解決西藏駐軍糧食的燃眉之急,更大的意義在于從內地建成一條連接西藏和祖國邊防的神經,在軍事上的意義更為重大。這些想法化作了他修路時堅定不移的信念。要同時修出格爾木到拉薩的南線和格爾木到敦煌的北線,讓青藏公路成為連接西南和西北邊防的大通道。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將軍帶領了19名干部1200名民工以及2萬多峰駱駝在格爾木破土動工修筑青藏公路,人手一鎬一鍬,向“世界屋脊”發起沖擊。筑路過程中,關于格爾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小故事。當筑路大軍西進到離省會西寧800公里處時,格爾木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沒有確切的地理位置,一位筑路戰士就問慕將軍:“將軍,格爾木到底在哪里呢?”慕生忠將軍當時就把鐵鍬一插,一腳踩下去,擲地有聲地說:“這就是格爾木。”從此,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興的戈壁新城應運而生。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被稱為“生命禁區”,可想而知,自然環境條件是多么惡劣。而且在當時,由于財力匱乏,筑路工具又是極其的簡陋。慕生忠將軍率領筑路大軍修筑青藏線的過程中可謂是艱苦卓絕。可慕生忠將軍卻苦中作樂,一路上不斷給無名的地方取名,包括風火山、開心嶺等地名。“唐古拉山風云,汽車輪兒漫滾。今日锨鍬在手,鏟平世界屋頂。”這是慕生忠將軍在修通經過唐古拉山的公路時寫的詩,可以看出慕生忠將軍在高寒缺氧的艱苦條件下,仍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亦是筑路大軍不怕苦、不怕死、頑強拼搏的真實寫照。終于,在1954年12月25日,用時七個月零四天,這條“天路”筑成了,慕生忠將軍多年來的夙愿終得圓滿。
巍巍昆侖,雪峰聳立,英雄屹立。1994年10月19日,慕將軍在蘭州逝世。而他的臨終遺言,是讓他的子女將他的骨灰撒在昆侖山上,這樣就可以永遠伴著汽車的轟鳴聲入眠。沱沱河畔,將軍永遠守望著青藏公路。
時間:2022-09-03 作者:陳玉影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云有云的路
- 小說根據“三下鄉”社會實踐真實事件改編,體現鄉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態和精神需求。
- 09-01
- 到世界去
- 安徽當地農村的少年在留守的時光里悄然成長
- 09-01
- 不吃免費的午餐
- 億萬富翁雷,克洛克是麥當勞的創始人,在一次采訪中,主持人問他是否喜歡免費的午餐,克洛克說:“我從不吃免費的午餐!”
- 08-25
- 水桶里的一條線
- 一次,有個年輕人千里迢迢來拜訪弘一法師,想學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他見到弘一法師時,弘一法師正挑了一擔水回來。
- 08-25
- 孟嘗君為何讓門客折服?
- 齊國孟嘗君有一門客,偷偷地愛上了孟嘗君的夫人。有人前去告發,對孟嘗君說:“身為您的門客,卻愛上了您的夫人,實在是不義之舉,您一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