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和了解地方非遺文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守護和宣傳,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芯連心唱響民族情”數智助農實踐團隊走進物華天寶、民族風情濃郁的廣西百色、云南昆明,通過參觀、訪談、體驗等方式“沉浸式”探索學習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了解非遺傳承故事,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廣西百色:走進麼乜
實踐團成員首先來到右江民族博物館,參觀館內麼乜展品,感受文化底蘊。在對麼乜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實踐團走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右江麼乜”保護示范基地,拜訪非遺傳承人黃桂珍老師,現場觀摩麼乜手工藝品制作,深入了解麼乜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感受壯鄉熱情及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麼乜”為壯語譯音,有神與母親的意思,是一種用于安神鎮驚、辟邪解毒,招百福、除兇穢的香囊配飾物,其布偶人抱著大大圓球的造型來源于壯族古老傳說龍與太陽的故事,通過當地壯族人的世代傳承和演變,在制作上漸漸加入艾草、菖蒲、蒼術、檀香等中草藥為芯,成為兼具壯族歷史文化內涵的民間工藝品。
在黃老師的介紹指導下,實踐團體會了麼乜制作的不易,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手藝人的時間和心力,也感受到了他們對麼乜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堅守。黃老師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她深感自豪,也希望“麼乜”文化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和發揚,增強非遺活力。
云南昆明:滇韻流芳
滇劇,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云南省傳統地方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信息工程學院“芯連心唱響民族情”實踐團來到了昆明牛街莊滇戲博物館,感悟國家級非遺“滇戲”在民間劇團努力下傳承發揚的故事。
在滇戲博物館館長張春麗老師的帶領介紹下,實踐團了解到,博物館里有近2萬件滇戲物件,是云南省唯一的滇戲博物館,博物館前身是由張玉才、張榮、張坤老先生創辦的滇劇院;幾十年來,劇院沉淀著張德恩、張勇、張春麗等五代傳人為保護與傳承滇戲的執著與使命,加上昆明周邊各界滇戲迷的共同努力,才有如今的滇戲非遺文化博物館。
為深入探尋非遺文化精神,團隊成員楊淑嫻從吊眉、打底彩、畫鼻影、鋪粉等到穿戴厚重的戲服和頭飾,親身體驗滇劇老師在上臺前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準備工作以及其中的不易。之后,在張春麗老師的指導下,楊淑嫻同學又登臺體驗了滇戲的悠揚,并與實踐團成員任闊演繹了一場《古今穿越》對話微短劇,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傳承非遺文化。
親身體驗后,楊淑嫻感慨地說:“滇戲的戲服和頭飾之厚重,臺詞之豐富,動作與神情之細膩,無一不體現著滇劇演員們對滇劇的熱愛與專注。我也深刻體會到了滇戲演員們為保護和傳承滇戲而不辭辛勞的堅韌精神。”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芯連心唱響民族情”實踐團全體成員們深刻認識到,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堅定文化自信,用實際行動積極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至海內外。接下來,團隊成員將繼續聚焦非遺傳承與創新,講好非遺故事、賦能非遺傳播,以新技術、新創意拓展非遺于新時代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