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支教的生活中品味感動,觸摸不凡的靈魂與真情。
他們,在生活的細節里用心記錄,講述一段與靜默有關的故事。
他們,在鏡頭的交錯間表露心跡,為“靜默”的人而發聲。
“《靜默》這部作品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是想要為“靜默”的人發聲,首先是象征主人公亞玲的身份,聾啞兒童。其次更多的是一種心境吧,是個人在那里的一種真實的感受,靜默得突然,靜默得沉重。”來自中國大學生DV文化藝術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隊的刑東興坦露。
這部片子主要通過講述中寨聾啞女孩亞玲與短期支教者之間的故事,來折射艱苦與幫助之間的社會題材,傳遞社會上存在的這種現實和呼吁人們切實的關懷。在繁重的支教工作背后,刑東興團隊用時間與汗水來澆灌,耗費大量的時間跟蹤拍攝,只希望像亞玲一樣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聲音。最終,不負榮光,囊獲最佳紀錄片獎。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這個片子是先有了支教的事情后有的拍攝的想法。當時團隊里有兩個成員是學新聞的,然后就組織起來了。這部片子在支教的過程中用大量的時間來跟蹤拍攝。團隊負責人刑東興回憶道,“其實本身素材非常多,除了主人公亞玲之外還拍了很多其他人及大量景色,基本上按100:1的時長比例剪輯,她的故事確實很特別也象征著中寨。”
其實在作品的表現力上,其他的作品可能更勝一籌,但他們的團隊卻是特地選取這樣一種平實的記錄方式,讓故事自己去講述故事的紀錄片觀點,而不是依靠劇本設計和旁白來撐場面。所以他們對素材沒有做主觀性的改編和情感的強行表達。刑東興自己也表示鏡頭肯定不比現實中那種強烈,他心目中的亞玲更像個普通的孩子。她每次沉默的時候他心里都比較著急,因為覺得孩子不應該太早有這些表現,很多時候也希望她開開心心就好,但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即使有家人和外人呵護她,環境遲早也會變化,所以他很擔心。“平常她在學校上學還不會講話,根本沒法聯系。明年開春我們會到中寨去看看她吧,除去她,中寨也有好多小孩我們一直都在聯系,希望可以一直關注他們成長,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吧!”
在分享制作過程之時,刑東興透露:“拍攝DV是我的業余愛好,之前我會視頻剪輯。拍攝這個片子我們七個都是第一次拿攝像機,所以拍攝的技術水平是邊拍邊學的,很多畫面的質量不如人意,只能用勤奮抵擋漏洞,比如拍風景,要不停地早起觀看氣候狀況,扛著攝像機上山。”依靠自身地努力和辛苦總算沒有白費,在一次次地拍攝中終于拍到了一些好看的鏡頭。對于刑東興而言,他認為這部作品本身瑕疵很多,比如一些人物畫面,一些剪輯節奏脫節,但是亞玲本身在鏡頭里的表現力十足,還有最核心的亮點是在紀錄片里拍出了沖突和一些微妙的動作。
拍這部紀錄片時候他是第二次去中寨,其他六個人都是第一次參加支教。他們的團隊是從全校選拔的,專業相互交融,有學新聞的、財務的、工商管理的、外語的、信息工程的。教書、陪伴小孩玩耍、與當地人相處、打理自己的生活、制作視頻,在一系列活動的碰撞中,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相遇到相知,在支教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也會討論支教本身的意義所在,有過迷茫、有過疲倦、有過不滿,但,就是這樣一群熱情洋溢的人,最終走到了一起,凝聚團隊之力寫出了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