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濤,男,1979年5月生,漢族,湖北襄陽人,中共黨員,1997年12月參軍入伍,2014年9月轉業到湖北文理學院工作,2017年3月經學校選派,作為該校專職扶貧工作人員,駐保康縣歇馬鎮合作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歇馬鎮合作村位于保康縣西南部,與宜昌興山交界,距歇馬鎮中心37公里,最高海拔2008米,平均海拔1500多米,是保康縣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山村,全年有6個月是高寒天,有襄陽“小西藏”之稱。
村民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以煙葉、青椒種植和山羊、土雞養殖為主,該村轄8個村民小組、總共342戶1268人,其中2014-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34戶729人,四年前被襄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該校定點對口精準扶貧村。
“現在主要是在搭建育苗大棚,往年這個時候都已經是農閑階段了,天氣冷啥都種不好,明年這時候就不一樣咯。”1月12日,村民徐國芝告訴筆者,自該校扶貧工作隊進駐以來,村里出現了很多可喜的變化:可以干的活多了、收入提高了、村子也變美了……
這里的村民都能隨口說出“七葉一枝花”“馬鈴薯”和“有機蔬菜標準化種植”等詞語,近年來,合作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摸家底,找方向,有個小伙一刻不得閑
“小謝啊,我娃子、爸媽都知道,這小伙子實在,每天跟我們待在一起,一刻都閑不得。”村民魏開宏說,謝華濤進駐合作村開展工作九個月來,全村人都知道,這是湖北文理學院的知識分子“下鄉”了。
合作村耕地面積2974畝,但有大半年的時間無法生產作業,森林面積35905畝,但豐富的自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大草坪、杜鵑林,看著村里的有這么好的自然資源,謝華濤終于坐不住了,他開始與村民交流探討,逐步摸清貧困戶的“家底”。
“每天平均行走4-5公里,最多的一天步走16多公里。”謝華濤白天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貧困戶,晚上就在日記本上記下一天的所見所思所感,這里稀薄的空氣、夜里格外響的風聲和不一樣的夜色,常常伴隨著他的思緒入夢。
在來到合作村的頭兩個月,他摸清了村里121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其中因災6戶、因病82戶、因殘6戶、因學7戶、缺勞力10戶等。
誰貧困、為什么貧困,在了解了村民基本情況之后,他又馬不停蹄,全面了解全村的產業發展情況,掌握了種植業的畝產量、養殖業的承載量等基礎數據,建立了村里的第一本精準扶貧臺賬。
怎么把學校和村民的信任轉化為實際績效、怎么把國家的扶貧政策用好用足、怎么利用合作村這片好山好水讓村民脫貧、怎么實現“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成了謝華濤來到合作村后常常思考的問題,是他時刻牽掛的操心事、上心事。
在該校黨委和扶貧辦的領導下,謝華濤緊緊依靠合作村兩委班子,緊密團結群眾,全身心地投入扶貧工作,配合學校和當地摸索出調整產業結構、特色種植、科技扶貧、旅游扶貧的方向,激發了貧困群眾“我想脫貧、我能脫貧”的主動脫貧熱情。
真扶貧,找路子,下得一番苦功夫
找到了方向,謝華濤立即請示該校有關部門,在全面落實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扶貧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結合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合作村發展的真路子。
海撥高、空氣濕度大、土質疏松是合作村的自然地理特點,綜合考慮貧困戶的家庭能力,謝華濤與村兩委班子反復研究,多次組織人員到云南、宜昌、十堰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后,確定了合作村產業脫貧的三大措施:
一是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謝華濤經過多方了解、咨詢有關專家意見、查閱大量的資料,他發現重樓(七葉一枝花)多生于海拔1600-3200米的林下,喜溫、喜濕、喜蔭蔽、抗寒、耐旱,合作村的自然特征足以滿足重樓的生長,這可把他給樂壞了。
“目前重樓的市場可觀,價格也維持在較高水平,說不定還會漲。”學校在充分考慮、研究和論證之后,第一時間拿出10萬多元的資金,從外地購買“粉質多芽滇重樓”種苗,免費發放給海撥1600多米的6、7、8三個村民小組中的貧困戶。謝華濤更是深入田間地頭,引導村民種植重樓,逐步發展名貴中藥材“滇重樓”種植業。
二是籌備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重樓一種下去,謝華濤又在想,如何發揮集體力量,實現“抱團取暖”,將重樓賣得更好的價錢,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謝華濤想了又想,又是問專家的意見,又是問村民的想法,最終他倡議成立中藥材合作社,采取“訂單+農戶”模式,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囊括在內,集中收購成熟藥材,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村民不僅不用擔心重樓賣不出去,反而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收入可以直接裝進村民腰包。
目前,謝華濤等人已擬定了合作社章程,即將正式掛牌成立,成功組織開展培訓,參與村民達110 人次,這為重樓種植業的發展和合作社的運行提供人力和技術保障。
三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高山草坪上,有牛、有羊、有山雞,還有正追逐著山雞遍地跑的孩童,讓人有一種不知不覺入畫來的美感,優越的自然環境,讓這里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比起其他地方產出的要高得多。
茶余飯后,謝華濤總是喜歡挨家挨戶地串門,和村民“嘮家常”。“小謝是把我們的事當自己的家事啊,這小伙子務實、勤快,常常到地里去,到家里來。”徐國芝說,謝華濤積極鼓勵和指導有條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種植煙葉、青椒,養殖山羊、土雞等,用盡了資源、想盡了辦法,“我們打心眼兒里感謝他”。
針對全村馬鈴薯品種退化、產量不高、收入不穩定的狀況,該校扶貧辦從華中農業大學馬鈴薯研究中心引進特色馬鈴薯優良種薯,為29戶農民解決了品質差,產量低等問題,實現了特色馬鈴薯品種的改良,讓村民增產和增收。
扶真貧,傾真情,“我在這里挺好的”
合作村全年缺水,吃飯、洗澡等基本生活甚至無法得到完全保障,自己做飯、雙腳是唯一的代步工具。在前段下雪天的日子里,因為缺水,小謝每天只能用一瓶水,干糧就成為他的主食。這位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小謝的扶貧隊員,在海拔1500多米的合作村,似乎“忘掉”了家中老幼,像高山的牛一般倔強,定要在這里闖出點成績。
今年,謝華濤的小孩上初一,自駐守在合作村以來,他一次也沒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更別說日常的陪伴。自己父母在農村無法幫助照顧,愛人又在居委會上班,他只能“厚著臉皮”請年邁的岳父負責照顧并接送小孩上學,有段時間他岳父腦中風,他也沒來及回家看看。
“咱自己苦點、累點沒啥,只要貧困戶能脫貧,這都值得,怕就怕辜負了群眾的期盼和學校的期望。”盡管謝華濤深感愧對家人,但為了精準扶貧工作,他覺得這都不算什么。
史述華是村上的貧困戶,因為腿上有傷行動不便、妻了又生病住院,兒子在外地打工,家中一下子沒了勞動力,這意味著他家斷了收入來源。謝華濤了解情況之后,為了讓史述華心里過得去,就經常“借口”勘測農產品生長情況,到他家中幫助種玉米和移栽青椒苗等農活。
閆登權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剛開始時對脫貧沒有信心,謝華濤就多次專程上門與其交心談心,宣講國家扶貧政策,有針對性地幫助其分析家中現狀,引導其投入到發展青椒種植業和養殖業中,堅定其脫貧信心。
常常有人問謝華濤,這里條件那么艱苦,你就沒半點后悔的心?“我在這里挺好的,風景美,空氣好,還有一群農民朋友,日子過得很充實。”謝華濤的真情付出,讓很多村民都為他點贊。“小謝是真心在我們村的建設發展出力,也很感謝湖北文理學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現在的合作村,變化太大了。”村支書黃國偉說。
據該村會計李守則介紹,2017年合作村經濟總收入為3224萬元,比起2016年的2890萬元,同比增長12%,人均年收入也從2016年的10430元,增長到2017年的11560元,同比增長11%。
為村民找技術、找資金、找銷路,提升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能力,積小勝為大勝,切實提高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在合作村9個月的147天,謝華濤以實際行動來扶貧、以真情實感來扶貧,扶真貧、真扶貧,以他一片向著扶貧的丹心,在合作村書寫精準扶貧的新章,讓村民記住了這位“在扶貧路上”的小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