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已來,暑假的腳步漸漸地近了。在假期的時候,不少大一或者大二的學生會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組隊到偏遠山區開展“三下鄉”服務活動,以公益回饋社會。
而在東莞的大學里,有位老師把“三下鄉”這件事堅持了10年。他,就是廣東醫科大學的高等數學老師張位全,自從2010年至今,由張位全老師創立、帶領和指導的暖風中國三下鄉志愿服務隊已經服務了上萬人次,牽動社會參與資金超過六十萬元,還為六十多位兒童找到了城市家庭的幫助。
“暖風中國”10年公益路
“暖風中國”成立于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是一支完全由大學師生組成的志愿隊伍。在指導老師張位全的帶領下,這支隊伍走過了河北保定、貴州畢節、甘肅甘南、云南昭通、西藏林芝、山西大同、四川阿壩、四川康定等地,為當地送去“三下鄉”公益服務活動。至今,他們已經服務了上萬人次,募捐并送往山區的物資超過五十萬元,牽動社會參與資金六十多萬元,為六十多位兒童找到了城市家庭的幫助。
此外,該團隊還在全國各高校開啟了“公益圖書分享項目”,計劃免費為其他“三下鄉”志愿服務隊提供近十萬本書籍。扎扎實實的公益行動為暖風中國贏得了許多榮譽。2016年,暖風中國三下鄉社會實踐隊獲得全國十佳隊伍第三名。2017年,在“2017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中,該團隊被評為“全國優秀實踐團隊”。還獲得了“2017年全國大中專學生暑假實踐新媒體公益傳播力展示活動優秀團隊”稱號以及2017年廣東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稱號。2018年,獲評“最具影響好項目”,并在“尋找2018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活動中被評為最佳實踐團隊。
榮譽并沒有讓暖風中國志愿隊隊員們停步,他們的公益之路還在繼續。今年,他們將再次踏上支教路途,攜手廣東省天行健基金會前往四川康定開展為期半個月的支教、義診、家訪等公益志愿活動。
盡心盡責的“最美教師”
暖風中國志愿隊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張位全老師的付出和支持。從2010年隊伍創立,他始終堅守在團隊領頭人這個崗位上,花費了無數時間和心血。
作為指導老師,擺在張位全面前的,首先是隊伍建設的問題。每年進入三下鄉暑期實踐團隊的成員,大部分是大一新生或大二學生,管理團隊、社會交往等經驗相對不足。但是在開展公益項目時,怎么引入社會資源、如何與當地小學對接、如何保證師生安全等都必須考慮周全。于是,張位全幾乎每年都要手把手地從頭教起。“有時候一晚上開車都在發微信”,張位全說。
在反復的溝通和交流中,張位全積累起了一定的團隊管理經驗。他意識到,“三下鄉”公益志愿活動在為山區群眾提供幫助的同時,也應該成為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于是在重重壓力之下,張位全仍然堅持盡全力培養好一屆屆隊員。2017年暖風中國志愿隊隊長呂敏怡對此深有感受:“張老師不僅將自己的所知與學生共享,還十分注重從他們的個人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在每段經歷中學有所長,學有所悟。”
回到大學內課堂上,張位全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在他的教學下,枯燥難懂的高數課堂經常一片歡聲笑語。他說:“心里有學生,課一定上得好。”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知識,他以幽默生動的話語把數學和歷史、社會學等知識結合起來,深入淺出地講解。在課堂上,他還會分享自己開展公益活動的所見所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希望這些就讀于醫科大學的孩子們能明白“醫者仁心”的道理。
該校2017級統計學黃煒楨是張位全的學生,他說:“張老師上課生動有趣,以更好玩的方式把這些數學知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度過一節節高數課,充分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
不忘初心為愛傳遞
堅持了十年,張位全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公益初心。“一對一”貧困學生助學是他在暖風中國三下鄉志愿服務隊開展的一項重點活動,目前已幫助多個家庭建立一對一的幫扶關系。2012年,隊伍到云南昭通開展公益實踐活動,當時初中三年級的初昕(化名)就是其中一個受益人。現如今,她已是一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
這些年,張位全始終跟進資助者的情況,與她保持聯系。在初昕看來,張位全既像老師又像父親,因為有他的鼓勵,她從生活的種種挫折中克服并堅持下來。初昕說:“我從他的身影里看到的是希望。我既是受益者,又像他養大的姑娘。感恩相遇,感謝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