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劉鳳霞,女,漢族,中共黨員,河南開封人,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2011屆畢業生。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84團新聞中心,服務期滿后返回河南,現為開封市公安局繁塔分局案偵大隊民警。
“我答應了老師要去,就一定會去”
在劉鳳霞心里,志愿者是一個神圣的身份,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可以展現自己的價值,所以當她看到“西部計劃”的招募海報之后就立即報了名。但這只是劉鳳霞自己一個人的想法,家里人并沒有同意,因為當時家里人已經在家鄉的報社為她找好了工作,畢業后就可以去報社報到上班了。但是她偏偏不愿自己的人生被定格在這種狀態,既然已經出來上大學了,就一定要再出去闖一闖,不能一輩子只呆在一個地方。由于她的堅持,爸媽最后也同意了,她終于趕上了去西部的末班車。于是在“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昂歌聲中,她和很多志愿者一起踏上了西行的列車。
她說當時報名的時候已經答應老師要參加西部計劃到西部去,就一定要去,也算是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到了新疆之后,她說沒想到西部那么美,選擇參加西部計劃是在她的青春歲月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這里我能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起初她確實有點迷茫,不是很了解西部的情況,上網搜了一下,卻看到了一些負面的信息,比如有的志愿者說不能實現自我價值。自己心里有點沒底,不知道前面將遇到什么。她回憶道,當時火車上空調開得特別冷,大家就互相依偎取暖,感覺一下子關系就拉近了,再也沒有那種陌生感,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自己焦慮的情緒。
剛到新疆,她被曬得特別黑,也出現了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但是看到大家對她的關心,看到大家都在用最大的熱情去迎接她,她瞬間覺得自己的一切不適都不算什么了。在烏魯木齊培訓完之后她去了兵團第五師,正式分配那一天剛好是她23歲的生日,她隨口說出來了一句“我過生日還沒有吃過這么豐盛的飯呢”,這句話被旁邊的大姐聽到,大姐便告訴了其他人,然后大家就為她點了長壽面,一起為她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她說,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依然能覺得有人在乎自己,這是一種親人般的溫暖。
“他們把工作完全放心地交給我”
在兵團第五師,她被分配到了84團。原本她是要去新聞中心工作的,但是黨委辦公室的一個女同志回家生孩子了,職位空缺,團委書記問她愿不愿意先來黨委辦公室工作,她同意了。因為她覺得到這里來就是服務西部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領導讓她負責辦公室的機要工作,同事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你是黨員嗎?她還有點納悶,不知道這個工作和自己是不是黨員有什么關系。經過了解學習,她才知道這是一個嚴守秘密的部門,不該說的不能說,不該看的不能看。突然間她覺得自己的身份神圣了起來,沒想到自己初來乍到,領導就把這么重要的工作交給了自己。那個生完孩子的女同事后來返回工作崗位,領導征求她的意見,由于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她選擇去團新聞中心工作。
劉鳳霞是學新聞的,在學校也參加過相關的社團,練就了比較扎實的寫作編輯功底。她在新聞中心全面負責采編播工作,從中也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自己的所學,不僅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得到了實踐的檢驗。
在學校時,一些崗位的實習和社團的鍛煉都是針對報紙等媒體,但是在這里劉鳳霞從事的是電視新聞,她要做策劃、拍攝、寫稿、編輯,整個工作流程劉鳳霞雖然了解一點,卻并不熟悉,工作壓力很大,臉上起了好多痘痘。她喜歡文字,就以日記的形式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辦公室的同事都很關心她,經常會問問她是不是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惑,劉鳳霞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然后這些同事并沒有跟她談太多的關于工作的事情,而是帶著她去家里串串門,領她到團場的各個角落走走。有了這種實實在在的體會,就會做出好的新聞。在學校自己接觸的是紙媒,新的工作經歷幫助她開拓了媒介領域的新天地,她成功地寫出來了第一份稿件,得到了同事們的肯定。雖說紙媒和電視新聞不一樣,但是回過頭想想,其實就是要做好兩種語言的變換,兩種場景的轉換。經過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實踐,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掌握的東西,她很快就掌握了。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那里”
劉鳳霞和幾個志愿者一起聊天時說到,新疆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美”,不僅風景美,人也美。單位的領導同事在工作上尊重她的意愿,使她可以從事喜愛的新聞工作,生活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照,使她備感溫暖。有一年臨近春節時,志愿者們都回家過年了,當同事們知道了她一人留守之后,多次給她打電話,邀請她去家里做客,那幾天她還真有點應接不暇,天天到同事家里歡聚,一點不感到孤單。她和同事朋友彼此之間感情很深,現在依舊保持著聯系,大家還一直關心著劉鳳霞的生活,一個同事還說道:“小劉,你都走了這么久了,我怎么感覺好像你還在我身邊,感覺你還在這里和我一起工作呢。”直到現在,她也覺得自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新疆,她的心里始終記掛著那個溫暖的地方,記掛著那里善良的人。
她抬起手讓我們看她手上戴的手表,她說自己一直帶著,因為這是她當初離開新聞中心的時候大家送給她的禮物。大家希望她能記住在那里工作的點點滴滴,記住那里的每一個人,希望她回到家鄉之后也能努力工作,珍惜以后的每一分每一秒,更好地面對未來,面對生活。
“每個人的經歷,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寫下來”
劉鳳霞的父親是一名基層的新聞工作者,從事這個行業近三十年,父親經常對她說要多跑多問多寫多看,一定要多去聆聽基層的聲音。剛開始父親很擔心她一個人在新疆的生活,后來他逐漸也能感受到女兒在新疆過得不錯,慢慢地放心了,隨之就問她有沒有什么規劃。她告訴父親自己要把這里的一切記錄下來,父親欣慰地說這就是他要交代的。父親說,每個人的經歷,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
一無二的,一定要寫下來,別人的好一定要記下來。
經歷過那么多感人的事情,感受過那么多溫暖的人物,父親總是會催促她把這些美好的經歷寫下來。她離開新疆后就開始著手寫自己的志愿服務經歷——《情系邊疆》,回憶自己的志愿者生活。她說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特別充實,所以每一天都記得很清晰,那里的一點一滴,全部都用心記住了。
在新疆的日子里,她學會了如何用心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當時辦公室的哥哥姐姐給了她很大的影響,他們的工作態度深深感染了她。她所在的新聞中心是全兵團最好的新聞中心。這里的同事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因為熱愛而工作,幾個人總是一起在辦公室加班,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單純的喜歡新聞,想做出好的新聞,讓大家分享。為了守護一個共同的愛好,他們真正地把工作當成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沉浸其中也樂在其中。她說這種精神,這種態度都一直在影響著她。
“不要小瞧了警察,咱們警察力量大”
現在,回到家鄉的劉鳳霞已經通過公務員招錄考試,成為開封市公安局繁塔分局的一名基層干警,作為80后的一員,劉鳳霞曾經也認為警察就是身懷絕技、威武嚴肅、正義凌然,然后拔槍或者徒手就能制服逃犯的高大巨人。然而,第一天進入新單位熟悉工作,劉鳳霞被分配到繁塔分局警綜大隊,屬于內勤,負責辦公室工作,這項工作的所見所聞讓她感受到公安工作與自己的想象的不太一樣。在警綜大隊,工作瑣碎復雜,上傳下達,各種報告、報表等,這些對有著基層工作經歷的劉鳳霞來說不算什么,她很快適應了新的崗位。警察,固定的辦公室工作,在別人看來,這些都足夠了!但劉鳳霞內心深處始終有個聲音:不當刑警,枉為警察!新疆的基層服務經歷告訴她,只有接觸基層,扎根基層,才能更好地干好工作。和群眾打交道,為他們解憂排難,這樣才能發揮自己更大的潛力,也能更好地繼續為群眾服務!所以在正式定崗時,綜合各種因素,劉鳳霞最終還是選擇了分局的案件偵辦大隊,成為了一名刑警。
刑警工作,這對劉鳳霞這個門外漢來說,是一次不小挑戰與磨練,工作環境的陌生,專業能力的匱乏甚至讓她的步伐微微有些沉重。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劉鳳霞在領導同事的幫助下,不斷學習,全面提升自己。時光流逝,轉眼間劉鳳霞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已有三年時光。三年的工作鍛煉讓她褪去了初來時的那種羞澀。由新聞記者到人民警察,劉鳳霞順利完成了角色的轉變,熟練掌握了主要工作流程。辦公室的基礎工作,一二三四項,她能夠處理的井井有條。同時,劉鳳霞也和大隊的男民警一起出差參與抓捕嫌疑人。劉鳳霞充分利用分局給予的廣闊舞臺,奮戰在基層一線,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在破獲一起起盜搶騙案件后,受害人到辦公室感謝時,劉鳳霞內心覺得無比自豪。為群眾排憂解難,守護轄區一方平安!這樣才算發揮了自身價值!劉鳳霞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雖入警時間較短,但劉鳳霞已先后獲得區優秀政法干警、市局專項行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公安工作是個挑戰,也是一個歷練,雖然會有委屈和怨言,但志愿服務的經歷和熱愛公安事業的情結,支撐著劉鳳霞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她說,“只要用心去干工作,每天的太陽都是新鮮的,每一個崗位都有新的故事,我愿扎根基層,成為一名刑警,我愿扎根基層,甘愿做一顆閃光的種子,為家鄉的平安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在這里我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 劉鳳霞,女,漢族,中共黨員,河南開封人,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2011屆畢業生。
-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