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洪流中,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建黨百年之際,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潘盼決定“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與塔里木河南岸之間——千里之外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二團第一次留下了同濟人的志愿印跡。
“新疆是個好地方,坐著火車游新疆。列車即將到達,請下車的旅客做好準備。”隨著廣播聲音的浸微浸消,輾轉多程的她終于抵達服務地,“一次志愿行,一生志愿情”的故事由此開始。
奉獻著,也收獲著
工作中,潘盼從不推諉,哪里需要去哪里,什么不會學什么。不管是檔案、財務、公文、人大、接待、資產等黨政辦本職工作,還是團史講解、春晚主持、朗誦跳舞這些從未接觸過的活動,她都認真去學去做,這也成就了領導同事眼中“無所不能”的她。歸檔文件5000件、接待200余次重要來訪人員、撰寫57份材料、熟練使用11個財務系統、組織文藝活動7次、大型講解4次、榮獲獎勵4次……工作總結中那一串串數字便是她為十二團付出的真心、誠意和努力。
“文經我手無差錯,事交我辦請放心”,潘盼多次服務團鎮大型會議。從黨代會的協助會務,到人代會的文稿校對,再到黨委擴大會的擬文撰稿,最后到一屆二次人代會的統籌參與,她也完成了從初始“跟著前輩做”,到學會“自己主動做”再到最后“帶著同事做”的巨大改變。
一年的基層工作讓潘盼認識到:事務雖繁,但件件關系著團鎮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工作雖細,但事事關系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繁”“細”的工作,常常讓她“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若問潘盼收獲了什么,那她一定會撇開工作,說起兵團那段“鋼槍農鎬并扛,戍邊屯墾扎根”的歷史以及近距離接受老軍墾諄諄教導的寶貴經歷。
熱愛著,也溫暖著
“熱愛賦予志愿永恒的意義”。經歷過無數個加班的深夜,經歷過冬日在塔里木河瑟瑟發抖地撿垃圾,經歷過搬檔案館后的辛酸勞累……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潘盼知道了怎樣創造價值、怎樣幫助他人。她利用專業主動為團鎮群眾普法,為初任人大代表培訓。來自西部的潘盼深知鄉村振興要從教育入手。她為大后方的母校和十二團中學架起愛心橋梁來捐款捐物,與同濟大學法學院研五支部在十二團中學開展了“走近同濟法學的斑點星火,志做第二個百年時代新人”分享會,為初三學子送上手寫信,種下一顆顆“同濟天下”的種子。
生活中的潘盼同樣充滿魅力。“有困難就找社輔,我就住在咱們樓107。”每每看到有志愿者因條件艱苦、工作勞累、遠離家鄉而不適應時,她總是想方設法為大家排憂解難。每逢休息日時,她便做一些拿手好菜寬慰大家,紅燒肉、上湯娃娃菜、煎餅、電飯煲蛋糕是最受歡迎的了。
參與著,也傳播著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潘盼說,作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自己的力量或許微薄,但與那些身處西部的人一起發光發熱,便能繪就祖國西部更美好的藍圖。在她的鼓勵下,妹妹也成為了兵團四十一團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她希望自己和妹妹像蒲公英一樣,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傳播下去。
臨別之際,十二團領導發來短信:“挑燈夜戰加班有你,烈日炎炎下的接待有你,講臺上侃侃而談有你……在我的印象中,是你的無所不能,是你的無怨無悔,是你的無往不勝,更是你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我,感動了十二團干部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