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時候,24歲的張曉敏有著兩種人生選擇:第一種,作為一個南方姑娘,她留在離家不遠的安穩和舒適區,按部就班工作與生活;另一種,奔赴遠方,哪怕再艱辛也要實現自己“有所為”的夢想。
她選擇了后者,并且將這個腳步邁得很堅決,將這個遠方的坐標定義在了雪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西藏。從青蔥校園到雪域高原,從青澀到成熟再到成長。4000米海拔上的青春夢想開了花:九年的藏區生活,張曉敏不僅贏得了藏族同胞們的信任與愛戴,也先后獲得了“西藏自治區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優秀志愿者”“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多項榮譽。
近日,由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的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頒獎儀式上,畢業于吉首大學的張曉敏獲此殊榮,并作為湖南省唯一獲獎代表應邀赴京參加頒獎儀式。
不設限的人生
2014年7月25日,這個日子,對于張曉敏而言,有著分水嶺式的意義——
九年之前的這一天,她選擇了西行。盡管很多選擇都是未知的,沒人可以預料會發生什么,但是選擇踏出的第一步,往往是因為聽從了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雪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西藏,以其神奇、神秘、神圣的姿態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有志者,令他們駐足長嘆,流連忘返。慶幸來到了這片神奇的土地,盡管眼下充滿挑戰,但我無怨亦無悔。我在這里,我將在這里努力奮斗,揮灑汗水,書寫自己作為志愿者的史冊……”
這一年的那個夏天,位于南方的吉首大學校園,畢業季的離別與喧鬧同在。沒有如大多數同學一樣,學環境科學專業的張曉敏并沒有找一份對口的工作,而是選擇了西行——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臨近畢業之時,校園里掛起的一條“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橫幅顯得格外鮮艷,張曉敏的心動了——青年人的理想就該如此。
回到瀏陽老家,餐桌上,一直是乖乖女的張曉敏提出了畢業后想去做志愿者的想法,父親表示了默許。可當得知她的服務的目的地是西藏之后,全家人紛紛放下了手中的碗筷,集體投了反對票。其中,反對最強烈的是年邁的爺爺。老人家之所以強烈反對的原因,張曉敏自然懂得。學生時代她曾因生病的緣故切除了一個腎臟,因此全家人對瘦弱的她一直是疼愛有加。
“這是人生里第一次這樣堅持與任性。”一家人爭執不下,張曉敏當即撥打了吉首大學負責西部計劃招錄負責老師的電話。電話里,對方告知了幾個可供選擇的地方:湖南湘西、廣西、貴州……而這一頭,張曉敏意志堅定地選擇了自然環境最為特殊的西藏。
“一年,哪怕就讓我去體驗一年也好。”拗不過張曉敏的堅持,全家人最終表示了同意。走的那天,全家人都一起送她。除了一遍又一遍的“好好照顧自己”外,樸實的媽媽屈雪香雙眼通紅。而并不善言的爸爸,只是叮囑她:“過得不好就回來!”
“她從小就有主見,再心疼也不能強留。”淚眼婆娑里,一家人目送著張曉敏的身影漸行漸遠。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雪山連綿的格爾木,巍峨挺立的昆侖山,海拔高聳的唐古拉山口,荒無人煙的可可西里,遼闊無邊的那曲草原……歷經兩天兩夜的火車之旅,張曉敏最終踏上了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隨后,再穿過古老美麗的拉薩河,越過波瀾壯闊的雅魯藏布江,翻過崇山峻嶺間的盤山公路,來到了她作為志愿者服務的曲松縣。
曲松,藏語意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貢布河貫穿全縣境內,藏語譯音為“曲松”。這個小縣城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的谷地之上,四面高山環繞,河谷狹窄縱橫,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
“不設限的人生,會有著無數種可能。”如愿以償地圓夢西藏,張曉敏心中明白,不出去走走,就永遠不能體會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出去走走,就永遠不能感受到那種來自心靈的震撼與洗禮;不出去走走,就永遠不知道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著一群亟待幫助的人們……
在“高原”和“深谷”之間
“是什么,吸引你來到了西藏?”
這個問題,張曉敏問過自己,也被人問過很多次。答案究竟是什么?
常年生活在山清水秀中,最初張曉敏的確是被西藏那看不盡的藍天白云所吸引,也為它那轉不完的神山圣湖所醉心。
和旅行不同,很多人知道西藏海拔高、空氣稀薄、含氧量少。在這個完全迥異于家鄉的地方,卻是另一重現實:張曉敏所在的曲松縣,不僅地廣人稀、交通閉塞,多數地方只通郵,并且郵費高昂。而偏遠山區的老百姓,很多人依舊過著人背畜馱的生活,一年到頭也難得去一趟城里。而在當時,更讓人心疼的則是一些偏遠山區的孩子,除了一身校服外很少買新衣服,也穿不上真正保暖的鞋子和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