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在當代鄉村發展中的現實路徑,推動“文化+設計”在基層場域的有效轉化,2025年6月29日,“紅脈鄉傳·古韻新生”實踐隊走進廣東省潮州市鸛巢四村,圍繞紅色資源的深度挖掘、非遺建筑的價值轉譯和文創產品的方向定位,展開了一系列調研、走訪、座談活動,力求在實踐中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雙重驅動。
一、實地走訪紅色遺址:梳理歷史脈絡,構建文化地圖
活動首日,實踐隊成員抵達鸛巢四村革命烈士紀念碑,集體肅立致敬、默哀緬懷。在莊嚴氛圍中,成員們開啟了紅色資源系統梳理工作,圍繞鸛巢教育促進會的發起、潮州“七日紅”支援、1927年“劫火車軍火案”等重大事件,開展資料搜集與口述記錄。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多個事件相關遺址地理位置偏僻,部分已不在常規地圖上標注,保存狀況也存在不確定性。
為解決信息割裂問題,團隊實地踏勘了分布于鸛巢四村的38處古祠堂與相關遺址,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初步標注與比對,為后續繪制“鸛巢紅色文化地理分布圖”打下基礎。此項工作不僅旨在還原紅色記憶,更為未來打造“紅色文化+空間導覽+互動文旅”的傳播模式提供了空間支持。
二、深入基層服務:參與社區治理,展開跨專業研討
在初步完成紅色脈絡梳理之后,為進一步理解紅色文化在當代村莊治理中的現實作用,團隊成員走進鸛巢四村黨群服務中心,化身基層治理參與者,協助開展檔案整理、資料分類等基層事務,以實踐參與的方式深入日常治理體系。
在此基礎上,團隊在中國共產黨鸛巢四村委員會組織召開“紅色文化與文創設計轉化”研討會,圍繞鸛巢四村品牌提升、紅色文化空間活化、非遺建筑再利用等話題展開頭腦風暴。結合鸛巢紅色文化、非遺古建、本地農業三重文化資產,隊員們提出將紅色記憶與產品開發結合,通過“地方記憶影像志”“沉浸式文旅打卡點”等概念,推動文化內容從“靜態展陳”走向“創意消費”。
三、探索文化共生路徑:走訪四村,深化在地認知
為更全面掌握紅色文化的真實載體和在地形態,團隊隨后踏訪鸛巢四村,通過“圖紙+地圖+對話”的方式逐一比對紅色事件地理信息,與村民面對面交流,獲取第一手口述史料。1927年“劫火車軍火案”的細節在多位村民的回憶中逐漸清晰,現場的火車站遺址也被重新定位。此外,隊員們還就部分保存狀況較差的紅色遺跡拍攝圖像資料,為未來可能的修復與數字重建積累素材。
此次深度走村入戶不僅強化了我們對地方文化的理解,也促使隊員重新思考如何將專業能力真正轉化為現實助力——不只是“記錄者”,而是“內容激活者”和“文化連接者”。
在本次活動中,實踐隊初步梳理了鸛巢四村主要紅色文化資源節點及空間分布,記錄和整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口述與圖像信息,挖掘出多個具有敘事潛力的文化內容模塊。基于此,團隊將在后續產出鸛巢紅色文化分布地圖、地方記憶影像、系列文創產品設計等成果。
實踐仍在繼續。我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工作不是短暫的“造訪”,而是在一次次走訪、傾聽與構思中,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文化動能。
文案 | 沈崇樂 周映廷
排版 | 周映廷
圖片 | 袁詩雨 潘戴鈺 趙亦菲 厲康 劉乙萱
審核 | 周映廷 沈崇樂
指導老師 | 王吉峰
主辦單位 | 廈門大學“紅脈鄉傳·古韻新生”實踐隊
協辦單位 | 中國共產黨鸛巢四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