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調研外國游客對中國文旅體驗的真實需求,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3月7日至9日,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迎四海賓朋 共筑文化出海夢”調研團隊赴蘇州開展實地考察。團隊走訪山塘街、東方之門、金雞湖等標志性景點,采訪多位外國游客,結合訪談與影像記錄,系統梳理國際視角下的中國文旅發展機遇與挑戰。
千年水鄉展魅力,國際視角探需求蘇州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以其“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貌吸引著全球游客。調研團隊在山塘街古巷、東方之門現代商圈及金雞湖景區,先后采訪了來自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的游客。一位俄羅斯游客表示:“蘇州的古典園林和現代建筑形成奇妙對比,東方之門的夜景讓我感受到中國發展的活力。”此外,多位受訪者提到,蘇州大學主樓的歷史建筑群令他們印象深刻,“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中國教育的深厚底蘊”。

在文化體驗方面,團隊發現,傳統表演、移動導覽應用和互動式非遺工坊最受外國游客青睞。一位法國游客坦言:“手機應用的實時翻譯功能讓我能自主探索景點,但部分標識的英文翻譯仍需優化。”
痛點直擊:語言、飲食與歷史敘事的國際化挑戰通過深度訪談,團隊提煉出三大核心改進方向:
1.語言服務精細化:多數受訪者反映景區英文標識不足,餐飲菜單缺乏直觀圖解,導致點餐困難。一位俄羅斯游客分享:“在餐廳遇到的外國夫婦因語言障礙險些放棄用餐,幸好有熱心店員協助。”
2. 飲食文化科普化:嘉興粽子的成功案例(團隊此前調研成果)顯示,結合非遺技藝展示與試吃體驗能有效拉近國際游客與中國飲食文化的距離。然而,蘇州部分傳統小吃因名稱抽象、配料陌生,令游客望而卻步。
3. 歷史敘事生動化:盡管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深厚,但外國游客普遍認為解說內容偏重年代數據,缺乏故事性和情感共鳴。德國游客Lisa建議:“用短視頻還原歷史場景,或在TikTok平臺發布趣味文化禁忌科普,會更吸引年輕群體。
創新方案:科技賦能與文化護照激發參與感針對上述問題,團隊提出實踐性建議:
AI工具與傳統服務并重:開發多語言AR導覽系統,同時培訓景區多語種志愿者,滿足不同游客需求。
“文化探險護照”計劃:游客集章打卡后可解鎖茶道、書法等體驗課程,增強互動性與獲得感。
短視頻矩陣建設:聯合高校制作“一分鐘讀懂蘇州”系列短片,在Instagram、微信等平臺投放,覆蓋國際主流社交群體。
調研延續:從嘉興到蘇州,講好中國故事此次蘇州調研是團隊繼嘉興月河街區考察后的又一重要行動。團隊負責人表示:“兩次調研形成互補——嘉興側重非遺美食推廣,蘇州聚焦古典與現代融合。未來我們將整合數據,為文旅部門提供系統性建議。”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還手持學院隊旗與外國游客合影,俄羅斯游客Anastasia欣然參與并感嘆:“這些小巷里的市井生活,讓我看到了課本外的真實中國!”
結語:以文旅為橋,促文明互鑒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調研團隊始終秉持“學術服務社會”的理念,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為中國文化“出海”提供數據支撐與創新思路。團隊成員表示,下一步將撰寫詳實報告,并聯合景區開展試點項目,助力中國文旅高質量發展,向世界傳遞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活力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