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軍人底色,彰顯使命擔當。“最美退役軍人”是一面鮮亮的旗幟,也是廣大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縮影。在一個個新的站位上,廣大退役軍人保持著軍隊培養出的血性、品德和素質,擔當作為、奮斗奉獻,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的答卷。7月10日下午,成都外國語學院國際傳媒藝術學院鄉遇·籽籽同心社會實踐隊走進攀枝花市米易縣中山村,探訪“最可愛的人”。
盛夏的七月對于攀枝花的果農來說正值忙碌之際,因此實踐團隊只探訪到一位退隊老兵。在中山村村隊長的帶領下,團隊去到了孫正香爺爺的家里。孫正香,1950年出生于攀枝花米易縣,1976年入伍參軍,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退伍返鄉。
圖為實踐團隊為孫正香爺爺拍攝的照片
進入到孫爺爺的家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地曬干的高粱,接著是靠在墻邊沾滿泥土的一排鞋子。一進門,孫爺爺就招呼大家里面坐,等所有人落座后自己才坐下。實踐團隊向孫爺爺說明來意后,他十分高興為大家講述軍人時期的自己。
圖為村隊長為實踐團隊介紹孫正香爺爺晾曬的高粱
“當時家里貧困,跟著共產黨走有希望。”1976年,孫正香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入伍,先后分配到貴州和福建。談到最為深刻的事情,就是在福建兵工廠生產武器彈藥、維修大炮坦克,保障參戰部隊的作戰需要。五年軍隊時光,養成的不僅是軍隊的紀律性,還收獲了軍旅友情,更重要的是堅定擁護共產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退役不褪色,返鄉再出發,退伍回到家鄉后,孫正香也積極響應當地政府政策,1982年實行分田包產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種植甘蔗、烤煙、芒果。發展農業的過程固然艱難,但他始終堅信“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勤勞創造美好生活”,踏踏實實做一個辛勤的農民。1989年參與中山水庫的修建,為鄉村建設努力奮斗。同時,他也擔起了家庭的重任,一直照顧自己年邁孤老的二伯。
圖為孫正香爺爺和他的二伯的合照
縣政府也積極作為,深入貫徹退役軍人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優待對象確認工作的相關文件精神,切實維護退役軍人及家屬的合法權益,定期核查確認,并且幫助他們盡快融入社會。
圖為鄉隊長為孫正香爺爺核對退伍軍人信息
“國家建設特別美麗,看著你們這一代生活得越來越好,我也真的很高興你們來看我”,孫正香對實踐團隊說。此次探訪也給我們新時代新青年帶來了諸多的感悟: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堅韌與勇氣并存的新時代好青年;傾聽退伍軍人,學習優秀品質的同時也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愛。
退伍不褪色,返鄉再出發。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退伍軍人們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成都外國語學院 國際傳媒藝術學院 趙佳怡
來源:成都外國語學院國際傳媒藝術學院鄉遇·籽籽同心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