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深入學習焦裕祿精神,鄭州商學院外語學院“研學焦裕祿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焦裕祿精神宣講交流實踐活動團隊于7月1日開展了為期8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來到開封市蘭考縣,先后前往焦裕祿紀念館、焦桐廣場、黃河灣、幸福張莊、蘭考音樂小鎮等地參觀交流,深刻領悟焦裕祿精神的內涵。在焦裕祿紀念館內,同學們們觀看了焦裕祿的照片,對焦裕祿同志的光輝事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了焦裕祿同志親民愛民、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
焦桐廣場上,焦裕祿同志親手栽下那棵泡桐,已長成參天大樹,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成為了焦裕祿精神的象征。成員圍繞焦桐廣場參觀學習,聆聽焦裕祿拼搏奮起的精神。
來到黃河灣,這里是焦裕祿帶領群眾治沙的主戰場。親臨其境,團隊成員們明白了焦裕祿同志為治理黃河、改善蘭考生態環境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走進張莊村,昔日的貧困村莊如今已舊貌換新顏,在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的帶領下,成員們重走幸福路,與當地村民親切交流,深切感受著焦裕祿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結出的碩果,以及黨和國家對鄉村發展的重視和關懷。
造訪音樂小鎮,團隊成員實地參觀當地著名琴坊,在琴坊老師的帶領下,成員們了解了蘭考桐木樂器的發展史、領略村莊的致富之路和美麗蛻變。在蘭考縣真秦樂器有限公司外聯部負責人的帶領下,成員們參觀了展廳以及廠房,深入了解特色樂器的生產制造流程,近距離了解這一傳統民族樂器制造工藝。同時,成員們了解到,蘭考縣依托“焦桐”資源優勢,堅持不懈進行持續探索,發展器樂產業,使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有了良好的基礎。如今,蘭考的民族樂器奏響了當地農民奔小康的幸福樂,泡桐也成為蘭考人民發家致富的“綠色銀行”。
在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們在實踐中淬煉青春,通過走訪調查、文化宣傳等多種形式,以小切口展現大背景,以小故事反映大時代,深入學習焦裕祿精神,充分發揮“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作用。
(作者:劉思念、蔣宇澤 指導老師:王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