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老區:紅色記憶之旅
多彩大學生網訊(通訊員張毅)在山東省東南部,有一片被譽為“紅色沂蒙”的革命老區,這里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篇章,也是眾多英雄兒女血灑疆場的地方。近日恰逢清明節,我與電信2202班的同學王圣博同學為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感受那份濃厚的革命情懷,毅然乘坐高鐵前往山東省南部。
我們到達的第一站是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的沂蒙革命紀念館,據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杜尹霏所說,沂蒙革命老區以沂蒙山區為中心,涵蓋了臨沂市、濰坊市、淄博市、泰安市、濟寧市和日照市等多個縣市區,總面積達到2.7萬平方公里。這里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在這片土地上,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革命史詩。
到底是怎樣的地方誕生出來無數英雄兒女,到底是怎樣的地方真正做到了軍民一心?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莊嚴肅穆的紀念館,眼前一封封書信、一座座雕塑、一段段影像,都是建構在歷史事實之上的革命情懷的詮釋與映像。展館內1300余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閃現著沂蒙人民的錚錚鐵骨。行走在各展區,宛如穿越時光隧道,沂蒙 精神在一幕幕催人奮進、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里閃現、清晰。
在紀念館中另一位講解員王皓琳著重為我們講解了雕像畫“沂蒙母親”王換于,抗戰時期她創辦了“戰時托兒所”,從1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三年時間里她撫養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遺孤。自己的4個孫兒卻因為營養不良不幸夭折。這種軍民生死相依、共渡難關的動人故事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了1942年的鹽阜大地上,曾經出現過鄒魯山不負“陳毅托子”重任的故事,相同的時空,不同的地點,軍民魚水情深、唇齒相依的故事,一次次向我們例證“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作為革命后代的王皓琳,已經在紅色故事的宣傳道路上走了13年,當我們問她沂蒙精神到底是什么的時候?她思索了一會兒反問我們,如果一邊是你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邊是革命后代的孩子,你會先哺育誰呢?這個問題,沂蒙人民也曾面臨了千萬次,但答案卻只有一個。
我們的第二站去往了位于沂水縣夏蔚鎮的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區,走進沂蒙革命老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這里的地貌獨特,山水相依,為革命斗爭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成為了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游覽過程中,我參觀了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以鐵道游擊隊為主基調,展示了這支英勇隊伍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他們在薛城為中心,揮戈于百里鐵道線上,出沒于萬頃微山湖中,依靠群眾,截軍列、打洋行、扒火車、炸橋梁,為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則生動再現了當年那場驚天動地的戰役,600多件珍貴文物史料和巨幅全景畫,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
除了這些紀念館,沂蒙革命老區還有許多革命遺址和紅色旅游景點。我沿著崎嶇的山路,走進了那些曾經發生過激烈戰斗的山村和密林。在那里,我仿佛能聽到槍聲、炮聲,感受到革命先烈們英勇無畏的精神。
在游覽過程中,我們還深刻感受到了沂蒙老區人民的淳樸和熱情。他們傳承著“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用勤勞和智慧建設著家鄉。 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個現代化的新農村,感受到了老區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此次游覽沂蒙革命老區,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老區人民的淳樸熱情。王圣博同學感嘆道:“這片紅色土地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也銘刻了無數英雄兒女的英勇事跡。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沂蒙革命老區將繼續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張毅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思政知識融實踐 知行合一展新篇
- 為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相關理論與知識,武漢科技大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老師將實
- 04-06
- 基于海洋溫差能發電裝置
- 目前,海洋溫差能是一種穩定且儲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經濟高效地進行開發是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的潛力方向之一。我國海洋能資源潛在量約為
-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