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雙月、張秋玲)為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走深走實。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鄉”遇語同音 共筑人同心赴酉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走進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進行社會實踐。
7月29日,志愿服務隊赴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深入少數民族土家族苗族聚居村落,進行走訪調研。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成員們了解到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根據地理位置分為上寨、中寨和下寨,全村共753戶,313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數為2988人。
在此次考察過程中,實踐團在村寨采訪了多戶當地居民,其中分別涵蓋了土家族、苗族。通過采訪調研和問卷收集,志愿服務隊了解到何家巖村村寨的發展以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以此構成了何家巖村的獨有產業鏈。此外,該村還通過“公司+基地+高校+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進行點對點對接,完成了由點到面,從而輻射覆蓋整個村落的經濟發展進行創造性轉化,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志愿服務隊還在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觀賞并學習了該村寨的特色非遺項目—苗繡。走進苗繡工坊,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苗繡的前世今生如一卷泛黃而又彌新的畫冊輔陳開來,向我們訴說著它的一生。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的特有表現形式之一,是用針刺仿龍、鳳、夔、蝶的花紋進行刺繡,再涂以朱砂在其他色彩絲帛上描繪花紋,形象美觀,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通過對繡坊的工作人員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何家巖苗繡工坊是在酉陽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和山東省援建資金的幫助支持下建立的苗繡非遺工坊之一。工坊苗繡產品豐富多樣,有掛件、擺件、首飾,也有生活實用件;產品做工精湛,多次參加各類文博會展演,有20多件產品作為"上合組織"國禮走出了國門。
工坊采取“工坊+繡娘"的模式,對花田鄉1500余名不同年齡的婦女同志進行了技能培訓,帶動了何家巖村及周邊200余名留守婦女和老人實現工坊或居家就業。留守婦女們不僅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能通過苗繡技藝創收致富。工坊的繡娘們從零收入實現了人均年增收15000元到50000元不等。
此外,工坊的建立不僅為苗繡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也為苗繡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供更多群眾提供苗繡的學習場地與教學工具,無論游客來自何方都可以進入工坊免費學習苗繡,為苗繡的傳承和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坊不但具備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而且發揮著給空巢老人們提供抱團互助、生活照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作用。可說是小作坊起了大作用,不僅給村民帶來增收之變,更實現了村民的素質之變、治理之變、審美之變、觀念之變。
在采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在繡娘田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傳統苗繡花瓣的繡法,成員不僅感嘆到“看起來小小的一片花瓣不費工夫,在實際操作才明白,花瓣雖小,但經過了繡娘們一針一線的努力才呈現出最美的效果。”
此次實地調研,志愿服務隊不僅了解到了酉陽縣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情況,同時,也通過調研走訪收集了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為促進酉陽縣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意見。接下來志愿服務隊將通過調研中獲得的土家族、苗族服飾文化符號,經過提煉創新反饋給當地苗繡工坊,希望貢獻我們的一份綿薄之力為何家巖村的發展添磚加瓦。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鄉”遇語同音 共筑人同心赴酉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
202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