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號,是我們實踐隊來到百峰村的第二天,午間時分,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細致介紹下,我們計劃下午去參觀百峰重要旅游建設村“荷塘”。
“百峰荷塘村”是馬鞍山博望區重點建設的首個美麗旅游鄉村,它在政府的支持下,歷經十數年的改造建設,而今也已成為全市有名的重點旅游鄉村,也是我們實踐隊重要的實踐訪問地點。彼時空氣中還是彌漫著泥土沉悶的氣味,腳下的柏油路吸飽了一天的陽光,此刻把所有的熱浪一波波地往外輸出,走向車子的那一段路,只覺小腿肚被烤灼得熱氣騰騰,不覺間后背已是濕透一片。
然而在這樣的烈日下,山腳下的方方梯田上面還是有些許戴著草帽俯身為田稻除草的身影,坐在車內依舊感嘆熱浪的我們心里是一陣酸緊。但且不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中提倡珍惜糧食的準則,從另一方面思考,從這種天氣下勞作體會生活的不易到磨練堅強意志,從物質鍛煉到精神培養,這也是我們大學學子下鄉的真正含義和作用所在。


圖為實踐隊員走在鄉村小道上。
南方的七月,悶熱的原野里,沉重的生命力肆意澎湃,綿延的青巒與藍天相擁;鄉間道路雖說濕熱,但是田野里陣陣沁人心脾的青草香還是撫平了心中的燥熱。綠蔭下的大地封鎖了日間的熱氣,村舍水墨色的山墻,在午后的序曲中描繪著江南山村的韻味。


圖為實踐隊員行走在翠色田埂間。
這是一個將青山文化與江南水鄉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美麗村落,從景點——荷塘就可以看出來。越過一道道蜿蜒的山路,我們來到了荷塘。下了車眼前就出現了一個翠色的小池塘,走近些觀看,可以看見湖面上貼水而行的蜻蜓,它們就像一架架小型的直升機,輕盈地穿梭在池面上,偶爾沒“剎住車”,與水面來個親密接觸,平靜的池塘上便泛起了圈圈波紋。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賞池塘。
視線從池面轉到池外,如果說看到那方翠色給人一種景的閑適,那么池邊的編草小人就是一種藝術的驚喜。在村民的巧手下,一根根稻桿找到了逃離進入灶臺下悲催命運的新方式——成為景點觀賞藝術。稻草編織成的小人,有的推磨:代表著辛勤勞作的村民;有的在揮手:代表著百峰村村民對于游客朋友們的歡迎;也有被印著“豐”字的編織谷倉:象征著對百峰村人民豐收的祝福……看到這些頗具創意的新奇“地標”,深思其背后,是百峰村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用稻草編織出這些祝福。稻草,也是百峰村人民辛勤勞作的象征,勞動最光榮,這些祈愿在不久的將來,在百峰村村民的努力下也會慢慢被落實。
思及至此,我也聯想到關于我們當代大學生對待生活還有學習的態度。無數的事例在用其答案為我們敘述著一個真實的道理——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我們步入大學,在新環境的沖擊下,我們可能會慢慢失去自我追逐夢想的節奏;可能會在一次次“意料之外”下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也可能會在躺平的大環境下放慢自己前進的腳步,忘卻奮斗的意義……我們改變不了所處的大環境,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我們要學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去適應這個環境,從新的起點中再度蓄力,奮起奔跑。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察荷塘建設規劃欄。
有山有水處就有人家。在池塘邊上便坐落著幾座新式徽派建筑——翹起的馬頭墻往下便是素白的黛粉墻,與青磚大地接壤處,也有一道木質門檻。家門對外敞開,里面呈現的是午后乘涼的悠閑時光。這房這池,就像群青圖中鑲嵌的一塊水墨寶玉,是得慢慢探索方能品味這韻味。百峰荷塘村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宗旨,大家為目標奮斗改進,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馬鞍山博望區“首個旅游新村”!
我們實踐隊員從荷塘的南入口沿著觀光大道一路北上,從眼觀之處了解到了許多鄉村建設的新方法。比如大家會把自己的老宅改裝,在村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成獨具新中式的徽派民宿,在創造美觀性的同時也保留了其原有的經濟性。還有村民們在觀光大道上旁邊栽培了板栗樹和茶樹,在路基處栽種彩色花,對于游客來說,走在這條觀光路上,是趣味性與觀賞性相結合。還有許多游玩打卡點,如“拾光樂園”主題健身園、村莊大灶臺……在保留村子歷史性的同時又打破傳統,注入時代潮流新元素,可謂別出心裁!我們也訪問了些當地的村民,采訪了他們眼中百峰荷塘村近幾年變化和對于當下生活的新感受。在十幾年前的百峰荷塘村,是山巒群簇,連綿的小山丘一層又一層地把外界與山內隔絕了起來,甚至連一條平坦順暢的水泥路都很難見。這對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村莊發展也很不友好。鄉村旅游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百峰荷塘村則巧妙地抓住了機會,憑借自身地理環境的天然優勢,加之人才、資金的投入和策劃的引進,百峰荷塘有了如今的蛻變,是偶然也是時代的必然。


圖為實圖為實踐隊員走訪結束后合照。
火紅的夕陽西沉,閃爍著玫瑰色光輝的山峰,飄浮在藍色的夏日氤氳中。時不時望向云的另一端,一縷縷薄霧,輕撫著整個寧靜的村莊,是那樣的清爽,舒適。從村南到村北,從午后的悶熱大汗淋漓到傍晚微風拂過的清爽愜意,我們結束了走訪考察百峰村荷塘的任務,飽覽美景的同時也從這份景中收獲了經驗。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話,無論是對村民還是我們實踐隊來說,能做的只有積極投入這份事業和無私奉獻自己的所能。可能對于我們大學生實踐隊來說,淺薄的閱歷和尚不成熟的能力所能創造出的進步是非常小的,但是“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小小的付出在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后也會擁有巨大的價值。年少氣盛的我們,認為這種看似“不平衡”的格式收益并不高,所以一直不愿意嘗試邁出第一步。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對自我的否定和迷失了理想的方向。百峰荷塘村正是因為有想要變化、進步、振興的決心決心,他們敢于嘗試,也敢于打破以往建設旅游鄉村的老套式,在此基礎上創新,最后取得成功。百峰村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想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的不僅僅是想象規劃,更重要的把它付諸于實踐,還要有一顆愿意無私奉獻的心。這不僅僅是一份社會實踐,也是一節生動的勞動教育、道德教育課,我們通過親身實踐走訪,將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記錄了下來。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逐步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規劃還有其他物質支持,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這些青年人才,需要我們去體驗,去建議,去嘗試,去奉獻。我們也逐漸了解了社會,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但同時也接觸了許多新挑戰,這也讓我們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予我們及時反思和改正的機會!(通訊員 褚毅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