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建設一直是民生方面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大學生了解農村基層的建設情況,體會到真正的民生需要。安徽工業大學材料學院“返家鄉,攜手共建家園”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基層,來到安徽省牛湖村。實地考察牛湖村的建設情況。
圖為小組成員對牛湖村村民的采訪。 通訊員 牛成 攝
牛湖村坐落在安徽省肥東縣,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子。不過這幾年,隨著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小村子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的牛向導介紹說,起村里變化最大的就是村東邊的那條河。他侃侃而談介紹著這條河的歷史,以及它和小村子的那份淵源。“這條河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靠人硬生生挖出來的。大概60年的時候,那時候可窮的不行,飯還不夠吃,水要到處挑,莊稼還不夠長滴。那不談啊,老村長就帶人去村東頭挖,一挖到店埠河那邊。”那為什么這條河是變化最大的呢?通過采訪,實踐隊員們得知,以前這條河生態非常好,后來因為小河污染太嚴重了,前幾年打魚也打不到,就是農藥用地太厲害了,用完農藥就朝水里仍。據牛向導介紹,之前縣里面來人來指導這個生態環境治理,現在這里的生態又恢復如初。農藥有集中處理處,不讓往水里扔了。還有人還定期來檢查水樣之類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話后看見牛向導臉上的微笑,實踐隊員們明白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村子里。將生態環境建設好是一切基層建設的基礎,這讓村民們能在賴以生存的環境里提高幸福感。通過交流,實踐團也了解到。牛湖村十分重視生態建設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利用生態環境與村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牛湖村加強對村內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始終將村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據悉,牛湖村加大吸引外部資金的投入,來建服裝廠,水果加工廠等,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為村民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隨著實踐隊員們不斷往村子里深入。隊員們隨機進入一戶農民伯伯的家中進行采訪,來了解村子里建設情況。
在采訪中,隊員們問了村民伯伯一些問題。“伯伯,家庭收入怎么樣。”“收入不算多也不算少吧,今年村里面開了個服裝廠,過去給人掃掃地,也能賺點錢。”“伯伯,孩子的教育開支大不大。”“我家老小在鄉里上學基本不要錢的。老大上高中了,貧困戶也能補一點。”通過走訪我們又得知最近幾年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完善,村民們休閑時間的生活變的更加豐富,政府還給村民們裝了熱水器。實踐隊員們在尋訪的過程中發現,每當談起這些變化時,村民們嘴角都露出難以掩飾的笑容。
結束了對牛湖村村民的采訪,隊員們來到了牛湖村的文化宣傳處,見到宣傳處主任。他向我們介紹牛湖村的發展情況。
圖為牛湖村黨群服務中心。通訊員 牛成 攝
據悉,牛湖村黨委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基礎上,創新提出了以“實干老黃牛、奉獻孺子牛、創新拓荒牛、廉潔清風牛、和諧幸福牛”為主要內容的“五牛”黨建品牌。在此基礎上,以支部政治功能標準化、制度化為切入點,把“五牛”精神內涵轉換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行動指南、政治自覺,不斷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內生動力,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在扶貧工作上,堅持以基層建設為基礎,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改善民生。
另外,引進外部資金,在村里開辦工廠,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聽后宣傳處主任的話,實踐隊員們不禁贊嘆起牛湖村的發展策略。也希望牛湖村能發展到越來越好。
這次“返家鄉,攜手共建家園”暑期社會實踐的讓隊友們受益匪淺。作為安徽工業大學的學子隊員們的任務當然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積極的投入實踐,為建設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