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共護詩話,同筑鄉夢
今天是7月5號,時間來到社會實踐的第四天。
為了溫暖空巢老人,我跟隨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隊的腳步,來到了鄉下老人的家中,和老人交談。

圖為看望留守老人。 張宏飛 提供
很多老人面臨著很多問題:生活無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時妥善治療、抑郁煩悶的情緒無法排遣。他們被稱作城市里的空巢老人,“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已成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的生存現狀已成為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夏日炎炎,烈日高照。我和我的伙伴們抓緊腳步前往一個讓我們緊張又無措的地方——留守老人的家里。
留守老人,是最孤單的。他們沒有孩子在身邊,也不能出遠門去看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自己的親人陪伴,也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
我們此行就是為了關心老人,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剛走進室內,嘎吱嘎吱的電風扇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群老人坐在大堂中央,臉上都掛著汗珠,沒有開空調。我就出去買了冰水。
待我買完回來時,卻看到小伙伴都情緒低落。我連忙放下手中的東西,問剛剛發生了什么?一個小伙伴將我拉到門外,說因為一個老人說因為我們想起了他遠在城市的孩子。成年后的他們有了另一個家,和父母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于是我決定教大爺大媽們用微信打視頻
就這樣,老人們都和自己的孩子聊了很久,我們也在旁邊聽著,想到了自己還沒有老卻也不年輕的父母,很希望社會實踐后多留陪陪父母。
很多人都只在少兒時在父母身邊長大,成年后就像離弓的弦,遠離了家鄉。但是父母始終是我們的避風港,是我們深深的羈絆啊。我明白老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在他們心里最渴望的還是關懷。我希望以后還能有跟多的機會可以照顧他們、關心他們、給他們帶去快樂。這個世上,有一種親情的缺失,叫做心痛;有一種難言的無奈,叫做空巢。我希望我們都能懷著一顆溫暖的心,把我們對空巢老人的愛,凝聚在一起,讓空巢不再空巢,讓老人不再孤單。
待爺爺奶奶們打完電話,我們也知道該走了,便和他們告別。爺爺奶奶們也不再是被熱到的煩悶表情,這次紅紅的臉卻是因為開心。我們也正式離去。
時間慢慢的流逝,我們的活動也到了告別的時光,看見這里每一個人臉上流露出的不舍,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只是做了一點微小的事收獲的卻是滿滿的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體會,老人雖然有朋友的陪伴和細心地照料,還是抵不過承歡膝下的溫暖,抵不過子女短短的問候。在今后的休息的日子里,我也會時常來這里陪伴他們,關愛他們,也會更加的孝順家里的親人父母。
留守老人的生活是孤獨而又寂寥的,但他們卻用自己堅實的脊背為子女撐起一片藍天。我們身為子女的人一定要對父母真正的負責,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社會需要愛的傳遞者,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我們需要做的也許只是靜靜地坐下老,傾聽他們的心聲,陪他們笑笑。我們一個簡簡單單的付出就能給他人帶來快樂,那么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也都有變老的一天。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用心去關愛他們。盡管已近黃昏,我們也要讓它幸福滿天。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愛老人,也祝愿天下所有老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當我做這些的時候心里會覺得很開心,覺得能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且還鍛煉自己能從活動中學到很多東西,在幫助人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和領會到生命的意義。(通訊員 魯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