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工作、信仰的場所、也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存的古建筑經歷千年風雨洗禮,依舊屹立不倒,見證了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古建筑有獨特的建筑形式、藝術價值、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此次河南城建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古建筑保護分隊前往益家窩村調研。益家窩村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芝田鎮北部伊洛河東岸。村內有啟圣閣。由柱上楹聯可知此建筑最晚建于清嘉慶年間,該區域原為伊洛河重要渡口,原鞏縣八景之一。隊員們看到古建筑紛紛發出感嘆,也在當地村民的介紹中更加深入了解啟圣閣的歷史文化。在參觀、分析完啟圣閣之后,小分隊又走訪了周圍村落。村子里還保留著老房子,很有歷史文化感。
我的河南城建學院的同學們和我一起參加了一次鞏義古建筑群保護的三下鄉調研活動,這是我們大學生活中的一次難忘經歷。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沒有老師的帶領,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實踐和調研,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和挑戰。
伴隨著早晨第一縷陽光的到來,我們來到了鞏義古建筑群,這里是河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古建筑和文化遺跡。剛一踏入這片古樸而莊重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一種悠久的歷史氛圍,仿佛時光倒流,將我帶回了古代。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深入了解了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參觀了古建筑修復的現場,與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通過實地觀察和了解,我深刻認識到古建筑保護不僅僅是保護一些建筑本身,更是保護了一段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是對我們民族傳統精神的傳承和尊重。而這背后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術,還需要文化自信和責任心。
在與一些工作人員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對古建筑保護事業充滿熱情和責任感,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文化傳承的擔當與付出。他們不僅僅是修復古建筑,更是通過修復和保護工作,傳承著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這讓我對古建筑保護事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也激發了我對這個領域的濃厚興趣。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還深入了解了古建筑與現代社會的關系,以及如何將古建筑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發掘其價值。
我曾經看過很多報道和文章,說古建筑保護與現代化建設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但在這次實踐中,我看到了古建筑與現代社會的和諧共生。古建筑是我們歷史文化的瑰寶,它們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可以為現代社會帶來靈感和啟示。如何將古建筑保護好,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思考和努力的課題。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我收獲頗豐。首先,我深刻認識到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它不僅關乎一個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蘊,更是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和自覺性。其次,我對古建筑保護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到保護一座古建筑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更需要文化自信和責任心。最后,我對古建筑與現代社會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我還發現了一些問題和挑戰。
古建筑的保護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我們學生在參與古建筑保護工作時,對于古建筑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有限,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這讓我認識到,古建筑保護不僅僅需要建筑專業的人才,還需要其他學科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例如歷史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只有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古建筑,傳承歷史文化。
另外,古建筑保護還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古建筑保護的工作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由于古建筑的保護工作非常復雜,需要長期堅持和持續改進。在社會上,有些人對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甚至對此持漠視態度。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增強公眾對古建筑保護的認知和理解,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參與。回顧這次調研活動,我深刻認識到古建筑保護是一項不容忽視的事業。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為古建筑的保護和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城市建設專業的學生,我更應該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古建筑保護事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次調研活動的經歷,將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傳遞給更多的人,喚起社會對于古建筑保護的關注和關心。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持續關注古建筑保護領域的發展,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術。
我希望能夠將所學所長應用到實踐中,為古建筑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時,我也將努力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古建筑保護的認知和理解,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參與。我相信,只有我們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古建筑的歷史和文化,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閃耀光芒。(通訊員 張書瑋)

圖為古建筑小分隊在出發前開會,對益家窩村進行初步了解和行動規劃。

圖為啟圣閣內部關公廟正面圖

圖為隊員參觀啟圣閣內關公廟時所拍側面圖

圖為古建筑歇山頂一角

圖為小分隊成員尋訪村落時發現的老房子。

圖為小分隊成員向當地村民了解房子和建筑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