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fā)展的鏈條”,但是,時至今日,大部分民間古建筑因各種原因受到損害。為了把這些歷史保護好,留給子孫后代,河南城建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尋找古建筑,護傳承”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隊于2023年6月25日—6月30日在通遼市市科爾沁區(qū)濱河大街就古建筑保護展開調研。
大樂林寺,位于中國的一座古老佛寺,作為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被譽為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次大樂林寺古建筑的三下鄉(xiāng)調研活動,這是一次充滿意義的旅程,帶給我許多珍貴的感悟和深深的思考。在這次調研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大樂林寺古建筑的恢宏氣勢與神秘感。站在寺廟的入口,我驚嘆于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藝。建筑物高聳入云,莊嚴肅穆,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著無比的莊重和沉穩(wěn)。與現(xiàn)代建筑相比,這些古建筑既沒有炫目的彩虹色彩,也沒有激進的設計風格,卻以其簡約而有力的外觀,打動了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通過與導游的交流,我了解到大樂林寺是從唐代開始修建的,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歲月洗禮,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寺廟內的殿堂、佛塔和雕刻等藝術品都體現(xiàn)出了古代建筑師的匠心獨運。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見證著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繁榮與輝煌,也喚醒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珍惜。與此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大樂林寺古建筑凝聚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內涵。每一個雕刻、每一幅壁畫都蘊含著宗教信仰和對美的追求。雖然我們不能把這些宗教信仰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但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對內心凈土的向往。在我走進大樂林寺內部的佛堂時,一股寧靜和安寧的氛圍撲面而來。這里的人們行走緩慢,講話輕聲細語,仿佛是在敬仰虔誠的信仰。我看到,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背景的人們齊聚于此,被寺廟的氛圍所感染,拋掉了俗世的喧囂和壓力,在這里尋找內心安寧和心靈的純凈。除了大樂林寺的古建筑之美,我還被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所折服。寺廟被郁郁蔥蔥的大樹和鳴蟬圍繞,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我在這片寧靜的山林中漫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放松和洗滌。細細品味
大樂林寺古建筑的魅力后,我不禁思考起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古建筑之所以能夠屹立數(shù)百年不倒,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它們的存在?是傳承與保護的意識,還是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歷史的尊重?我覺得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大樂林寺古建筑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與歷代修繕者的努力和后人的傳承分不開。每一次的修復都在延續(xù)著古建筑的生命,讓它們繼續(xù)閃耀著光芒。同時,社會對于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重視也是這些古建筑能夠得以保存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次,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歷史的尊重也對大樂林寺古建筑的存在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無論是游客還是研究者,他們對于古建筑的贊嘆和研究,都是對古建筑價值的認同和肯定。這種認同不僅使得大樂林寺古建筑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保護,也讓這些古建筑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我想強調的是,大樂林寺古建筑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與宗教無關的人文精神。無論是它的建筑風格、雕刻工藝還是壁畫題材,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和價值。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將這種人文精神與現(xiàn)代社會聯(lián)系起來。無論是建筑師、藝術家還是文化工作者,都可以從中汲取靈感,創(chuàng)作出更具現(xiàn)代感的作品,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次大樂林寺古建筑三下鄉(xiāng)調研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通過與古建筑的親密接觸,我不僅感受到了其宏偉和精妙之處,也思考到了人與文化的關系。古建筑是我們的記憶和智慧的載體,保護它們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精神文化追求的體現(xiàn)。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對待古建筑一樣,珍視并傳承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為世界的多樣性和和諧作出自己的貢獻。(通訊員 劉世佳)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吉祥密乘大樂林寺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吉祥密乘大樂林寺歷史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工作人員為團隊成員講解吉祥密乘大樂林寺歷史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對吉祥密乘大樂林寺進行測量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向當?shù)赜慰瓦M行對古建筑保護意見的調查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吉祥密乘大樂林寺拍照留念 中國青年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