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仙山,秀水,汽車城”是十堰市引以為傲的三張世界級亮麗名片。其中十堰與水有很淵博的歷史,為了進一步了解十堰與水的淵源,體悟十堰水文化。6月18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探憶·裕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11人赴十堰市博物館參觀與學習。
實踐隊員進入十堰與水展廳一眼看見十堰的水系圖。圖文中寫道:十堰位于鄂西北邊陲,北枕秦嶺,南倚巴山,中貫漢水,懷抱武當。漢江是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全長 1577公里,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漢水在十堰境內長217公里,以漢水干流和左岸來會的金錢河、滔河、丹江及右岸來會的堵河、南河等較大支流為骨干,匯集了崇山峻嶺的2489多條河流,組成了十堰水系。

十堰的水資源豐富,水文化歷史悠久。古代漢江有三大水利工程:古代堰渠,潵澥堰和千工堰。其中千工堰是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鄖西縣城西北修筑了千工堰,全長7公里,攔蓄天河水灌田千余畝。九任知縣監督民修,至今仍發揮灌溉效益。在現代漢江也有一個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是我國一項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將長江、漢江、黃河等水源地的水資源輸送到北方干旱地區,解決北方缺水問題。該工程自2003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幾年,至今仍在不斷完善和打建中。
實踐隊員深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南水北調開工文件。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并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最終南水北調工程取得了圓滿成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京津冀豫人民昌盛、社會繁榮,十堰人民將堅守中線水源區的澄潔清明,世代接續,團結一心,奮斗前行。歷史也在不斷昭示青年們:水讓十堰蓬勃發展,十堰讓水清波永存。
(編輯人:李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