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助農,筑夢田野,福大青年在路上
智慧助農,筑夢田野,福大青年在路上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了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響應建設“數字福建”的總體目標,福州大學“數智莆仙,耕‘云’鄉土”鄉村振興實踐隊于7月4日前往莆田市仙游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實踐隊成員深入鄉村振興研究院調研 第一站,實踐隊來到了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朗橋村的鄉村振興研究院。該鄉村振興研究院由國家級三農專家溫鐵軍團隊運作,以政策研究、發展規劃、人才培育、技能培訓為核心,實現創新資源導入、校地共建與品牌孵化一體化服務。
研究院數字鄉村部負責人蔣呂洲和研究院工作人員為實踐隊成員介紹了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大體情況:研究院扎根仙游北部山區,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鄉村運營規劃經驗和鄉村教育創新模式。在蔣老師的講解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了新型農村發展的可持續道路。介紹結束后實踐隊成員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并對未來如何加快發展、如何爭取數字建設支持、數字建設如何賦能鄉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蔣呂洲表示:“鄉村地區雖然土地與自然資源較豐富,但在缺少資本、人才、技術的情況下,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難度較大,一些特色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開發。希望你們的到來能給我們帶來靈感,用你們的專業知識助力數字鄉村建設。”
蔣呂洲為實踐隊成員介紹鄉村振興研究院 交流結束后,實踐隊先后參觀了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庭院養殖、公益反哺的的鄉村振興農特柜、無臭無味無污染的發酵床養雞技術等“黑科技”。在庭院養殖,寬敞明亮的庭院內,特色農場品一覽無遺,一顆顆“嘉寶果”生機勃勃;公益農產品柜羅列著具有莆仙特色的系列農作物成品,每一次購買都會捐出0.3元到“鄉建資金”助力鄉村建設。
不發臭的雞舍吸引了實踐隊的目光,“發酵床養殖雞舍”是鄉村振興研究院的一大特色,蔣呂洲先生為隊員們介紹了這種新型的養殖模式——無臭無味無污染的發酵床養雞技術,家禽居住在發酵床環境中,以仙游當地的菌種、作物為原料建成至少可使用五年最多二十年的純生態的發酵床。雞舍幾乎聞不到臭味,改善了勞作環境,與傳統養雞法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并可達到零排放,不污染環境,實現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蔣呂洲老師表示:“現階段傳統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沖突,如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是我們奮斗的方向”。推廣“發酵床養殖雞舍”可以解決當地農民養殖與水源保護、生態保護的矛盾。在這里,隊員們切實感受到了科技賦農大有可為,希望可以通過“數字賦能”可以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的翅膀。
蔣呂洲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發酵床養殖雞舍” 最后,福州大學“數智莆仙,耕‘云’鄉土”暑期社會實踐隊將自制的數字鄉村宣傳三折頁、團扇贈予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
時間:2023-07-05 作者:湯千禧、江雯婷 來源:福州大學“數智莆仙,耕‘云’鄉土”鄉村振興實踐隊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