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弘揚黃河流域傳統文化、了解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2日下午,山東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赴嘉祥老年大學分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社會調研。
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嘉祥縣擁有魯西南鼓吹樂、山東梆子、漁鼓墜子、山東琴書等非遺戲曲文化。為充分了解作為非遺戲曲之一的“山東梆子”,“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對曾任兩屆嘉祥文化館館長的劉鳳濤老先生進行了采訪。
采訪過程中,劉鳳濤老先生介紹了山東梆子的起源和發展,闡述了山東梆子流入嘉祥的原因、在嘉祥發展壯大的原因。山東梆子沿黃河流域傳入濟寧嘉祥,濟寧嘉祥因為地處魯豫皖蘇交界之處,得以汲取各個地區的豐富地域文化,山東梆子在嘉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山東梆子又和魯西南鼓吹樂相輔相成,成就了嘉祥的嗩吶之鄉的美名。山東梆子也于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劉鳳濤老先生指出山東梆子傳承困難,由于現在年輕人對傳統藝術興趣不高,且較多外出務工,導致以山東梆子為首的鄉村戲劇文化傳承困難,目前嘉祥縣政府也通過每年開辦惠民演出、進行經常性戲曲下鄉等活動來傳承非遺戲劇文化。
通過本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們對黃河流域傳統文化以及山東梆子為代表的非遺戲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遺戲曲文化難以傳承的現象
激發了團隊成員們了解非遺、珍愛非遺、參與非遺、傳承非遺的熱情。
“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將進一步對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進行調研,投身于傳承、弘揚黃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讓寶貴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通訊員:史文晗、崔逸凡 攝影:李自慧 宋冬瑾 指導老師:曲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