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溫度:我們眼中的崇儒祠傳承之路
在泰州的老巷子里,崇儒祠靜靜佇立了四百多年。作為大學生,當我們第一次走進這座紀念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祠堂,青磚黛瓦間流淌的歷史氣息,瞬間拉近了我們與明代哲學思想的距離。
這座始建于1576年的建筑,像一本立體的史書。它經歷過明清時期的修繕,在近代遭受過破壞,又在1986年后重獲新生。漫步其中,我們驚嘆于蘇中建筑技藝與江南園林美學的完美融合:三堂一祠的規整布局里藏著古人的營造智慧,西側園林的曲徑回廊又讓祠景相映成趣。每一處雕花窗欞、每一塊鋪路石板,都在訴說著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內核。
崇儒祠不僅是座古建筑,更是文化傳承的鮮活課堂。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這里留存的文物史料,能讓我們觸摸到明代哲學思想與社會變遷的脈絡;每年的祭祀儀式和國學活動,又將"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延續至今。記得參加研學活動時,聽老師講解王艮主張的平民教育,突然意識到古人的智慧與現代教育公平理念竟是如此相通。
但在探訪中,我們也看到了挑戰。雖然崇儒祠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依然以靜態展覽為主,略顯單調的展示方式難以吸引年輕人。我們幾個同學討論后,想出不少"金點子":用VR技術復原當年講學場景,讓游客"穿越"回明代課堂;設計文創產品,把泰州學派的經典語錄印在書簽、筆記本上;還可以和學校合作開發研學課程,讓更多同學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應該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從崇儒祠的一磚一瓦中,我們讀懂了文化自信的根基;而用創新思維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相信未來,這座承載著泰州記憶的祠堂,會在我們的努力下,繼續書寫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