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背景下,女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驅動作用不斷顯現,但她們始終面臨的科研與生育的雙重壓力。近日,“高校女性科研人員科研-生育平衡困境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組赴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調研。
“35歲是一個節點,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它的存在就像是高山,難以估量”,大多數女性科研人員發出類似的感慨。28歲到35歲幾乎是所有高校女性教師的科研黃金期,同時也是生育的最佳年齡段。科研和生育的雙重壓力,對她們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團隊參觀了國家生物基地的土培區、細胞室、基因研究區等實驗室。一路上,團隊發現受訪者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大多數研究人員都為女性,她們正馬不停蹄地處理著手中的實驗數據。團隊有幸邀請到一位生物方向的女教授分享她的看法:“女性科研工作者晚婚晚育、或者持有丁克想法是非常普遍的,重要因素來自于科研項目的周期長、事項繁瑣、團隊磨合度等。”
圖為團隊開展深度訪談
對于大部分高校女性科研人員而言,生育所帶來的困局,不僅僅在“生”,更重要的是“育”。在孩子出生的一到兩年內,她們仍然很難在兼顧孩子照料和科研工作。“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只能躲在陽臺上寫論文,因為在房間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孩子都要來找我”,重慶師范大學的女老師無奈地說。
盡管壓力較大,女性科研人員們仍對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女性生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是這幾年一提出就能解決的,要相信國家會逐步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困境,未來一定會比現在更好。”西南大學生物實驗基地的女研究員說道。
接下來,團隊將不斷進行回訪,加強成果轉化,通過咨政報告、信息專報、提案等使調研成果真正落地,助力高校和相關部門進行體制改革,為女性科研人員生育營造友好環境。(通訊員 羅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