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2月15日,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秦淮韻聲社會實踐團深入了解江蘇省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局,以探源中華文明、共助文化傳承為主題,用問卷調查、文化調研、交流采訪等形式探尋白局的傳承與發展之路,使這顆蒙塵明珠重新煥發耀眼的光芒。
對話傳承人,領略南京白局的底蘊 調研組的四位同學走進白局文化,采訪南京市曲藝家協會顧問、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黃玲玲女士,深入探索白局技藝的文化底蘊。團隊了解到白局的表演內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社會教育意義,能在表演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人們對南京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他們要到香港那邊去宣傳,所以大家準備帶白局到香港,說著南京話,用著南京的輕版,編入南京的杰出成就,再通過唱的方式加深他們的印象,讓他們記得南京還有這些東西。我們想盡辦法把南京白局,南京的產品帶出去、傳下去。”黃老師在闡釋南京白局內容的底蘊與現代傳承時說到。

圖為秦淮韻聲團隊采訪白局傳承人黃玲玲老師
聆聽南京曲,感受白局技藝的風采 秦淮韻聲團隊走進南京
民俗博物館,采訪之余觀看白局傳承人的精彩表演。白局的表演形式獨具特色,臺上的藝人僅用簡單的伴奏,如板、碟子等,就營造出豐富多彩的音樂氛圍。表演時,只見他們手持板碟,輕敲慢打,那節奏感十足的敲擊聲,就像是開啟一段奇妙文化之旅的鑰匙。而那唱腔,既有南京方言的韻味,又有獨特的韻律之美。唱詞在高音與低音之間婉轉穿梭,時而如江水奔騰湍急,訴說著歷史的波瀾壯闊;時而又似涓涓溪流,細語著生活中的溫情瑣事……這些唱詞仿若一扇扇開啟往昔的雕花窗欞,傳唱著石頭城過去的昌盛與滄桑,封存著金陵百姓從古至今的喜樂與哀愁,使得當代人能夠順著這些悠揚曲調,回溯到那段煙火人間的舊時光,真切地感受到歲月在這座古城鐫刻下的深深印記,仿若置身于歷史的長河,與先輩們同看金陵的潮起潮落。

圖為秦淮韻聲團隊欣賞白局表演
觀察教學課,感受非遺傳承的希望 秦淮韻聲團隊走在博物館,看到一方小亭內,一群小朋友正圍坐在老師身旁,全神貫注地學習白局,開啟一場傳統文化的奇妙旅程。老師將手中的云板輕輕一擊,清脆的聲響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她朱唇輕啟,率先哼唱一段婉轉的白局開篇,那悠揚的曲調仿若穿越時空的信使,帶著金陵古城的古韻。小朋友們眼睛瞪得像銅鈴,一眨不眨地盯著老師,小腦袋也不自覺地跟著節奏微微晃動。學唱環節,老師逐字逐句地教,孩子們扯著稚嫩的嗓子跟讀。他們唱的有些雜亂,卻在老師耐心的指導下,逐漸變得整齊有序。他們互相觀察、互相學習,眼神中滿是對學好白局的堅定。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知識的火種正通過老師的悉心教導,在小朋友們心間悄然種下,讓古老的白局在新一代的傳承中有了蓬勃生長的希望。
其中一位陪同的家長說道,帶孩子來學習白局,主要就是想讓孩子感受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她認為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孩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孩子們在學習白局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修養。而且,通過與其他小朋友的合作學習,也提升了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了傳統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圖為秦淮韻聲團隊觀察老師向小朋友教授白局
白局,它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南京文化的傳承者、金陵歷史的訴說者。當然,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南京白局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在一代代白局人的傳承和發揚下弘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