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程開始前,我以為這將會是一次帶著未知與迷茫出發、滿載明確人生規劃而歸的社會實踐,可現實卻好像恰恰相反。八天的時間帶來的并非是對未來的答案,而是為日后的選擇與思考問題的方式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和多元化的視角。
行程伊始,我們參觀了廣州代表性紅色景點,在團隊成員、景點講解員的細致解說下,我不由得再次為百年前先輩們前赴后繼、用鮮血換取黎明的精神而感到震撼。剛開始接觸歷史時,我總不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何在,可當我在長大的過程中頻頻回首才發現,灰燼深處仍有余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人人都高枕無憂、拈輕怕重不是青年的應有之姿,也不會解決“卡脖子”問題推動社會車輪滾滾向前,持續蓬勃發展,只有時刻銘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才能緊隨時代,把握方向。
參訪多所企業與高校的過程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華為數通硬件HRD白云飛對“中年危機”這一問題的解答。我們常說互聯網大廠很卷,說技術人員到了35 歲以后必然面臨著中年危機,而白總卻欣然表示,只要保持持續學習、不斷接受新知并在合適的時機轉身,就不存在中年危機,這也恰與前幾天行程中中廣核HR、騰訊工作的熊瀟偉學長以及郭戰校友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實踐的整個行程中,我們反復聽到企業的校友及更多職場前輩強調技能與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學歷與本科專業只是一張步入社會的入場券,學到的本領和自身的綜合素養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此外,如今的“讀研熱”浩浩蕩蕩,本科生就業情況也是我此行關注的重點,然而聽到的回答卻各不相同。技術崗居多的中廣核集團招收本科生不在少數,而廣汽研究院、電子五所則研發崗居多,主要招收碩士應屆生。不同的企業類型需求各不相同,盲目的跟風讀研絕非明智之舉,只有充分考慮結合自身情況,盡快明晰職業方向,才能做出個人就業的最優解。
最后,是我初見深圳,這座數十年前的小漁村,最為直觀的見聞與感受———這是一座充滿夢想的城市。誠然,這里的人都步履匆忙,甚至這里的扶梯也比其它城市快上幾分,可真正讓我發出這樣感慨的是茶余飯后與學長的交談,熊學長開玩笑說,初到深圳,走進肯德基都能聽見衣著樸素的年輕人打電話催促自己的百萬資金何時到賬;是走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聽學長分享學校、政府對于創業的大力支持,從資金到政策,綠色的通道為有想法的年輕人敞開。從改革開放到“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與政策推動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如今的現代化大都市,政治課本中“創新驅動發展”的魅力也在此刻具象化。
八天的行程如同一次奇妙的穿越之旅,帶著我們由百年前的浴血奮戰行至今日的蓬勃發展,又帶領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此行帶給我的思考和對社會的認識,遠比一個能帶來眼下心安的所謂的答案更有價值。
一味的悲觀與盲目的樂觀都必定沒有任何意義,唯有隨時代脈搏,明確心之所向,未來屬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