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感悟 : 外語青年有話說:關愛留守兒童,用愛呵護童心
(通訊員:周慕雪)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系統謀劃、統籌部署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師生在行走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中深刻體悟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巢湖學院泡泡趣味英語公益課堂(POP English)黨團員社會實踐服務團隊赴廬江縣盛橋鎮神墩村和七里村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泡泡趣味英語公益家庭課堂。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校園走向鄉村,從課本走向社會,在廣闊鄉村的“大思政課”里主動迎難而上,貢獻青春力量。我們前往了盛橋鎮七里村和神墩村,走訪了幾戶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實地調研留守兒童問題,了解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我們帶了手工材料,希望增進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邊制作邊溝通,與孩子們的關系慢慢拉近。聊天過程中,我發現此次走訪的家庭中,基本所有的孩子都是剛剛初中畢業,被職高所錄取。由于生活環境的限制,留守兒童的教育條件相對較差。他們所在的鄉村學校資源匱乏,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不甚理想。這一點我覺得十分惋惜,認為解決鄉村教育資源問題需要更多人來關注、來幫助。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村民家中我們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當地留守兒童的發展現狀,為進一步的關愛行動提供了數據支持。問卷填寫過程中,我與一個男孩聊天,他很靦腆,說話也很小聲,我們問他,“爸爸媽媽多久回來一次”“沒有爸爸,爸爸走了”他很平靜地說出,卻讓我心疼。三下鄉以來,我第一次對“留守兒童”這個詞有了如此清晰認識和深切感受。我們來到這里只是做一次社會調研,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讓外界看到這里,給予幫助,哪怕我們的力量很微弱。還有一個男孩,他非常健談,特別喜歡一個人下棋,問卷里有一道題問多久和父母聯系一次。當時他媽媽也在,媽媽說基本半年聯系一次,男孩小聲說道已經很久沒打過視頻了,媽媽安慰他說工作實在太忙。我深感這群孩子渴望關心、渴望注視,他們離開了父母,比我預想中更加成熟。他們不是木訥的,也不是沉默的,他們只是靦腆,只是有些許膽怯,他們也是活潑乖巧的孩子,只是他們缺少了陪伴。孩子們沉默不語,不言他們對父母的思念,不言生活的苛刻,只說著對未來的憧憬,對夢想的追求,他們只說著生活很好,有人關心,有人幫助,或許家中吱呀的老風扇吹不起紙飛機,或許潮濕的墻體糊了一層又一層黃泥,但陽光仍然落在家里。
圖為團隊成員在村民家中進行問卷調查 我很幸運遇見這些孩子,他們溫暖的力量會透過堅定的眼神傳向注視他們的每個人,讓人感受到生命,感受到未來,感受到希望。我喜歡也心疼這些孩子,我同樣為他們所感動。七月的陽光,如同熾熱的夢想,照亮了我們“三下鄉”的征途。每一次的腳步,每一次的呼吸,都似乎與這片土地的脈搏同頻共振,讓我們用心去聆聽、去感受、去領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與留守兒童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