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一個南方的美麗小山城。“中國國際十大友人“之一的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曾在書中寫道: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福建的長汀,一個是湖南的鳳凰。長汀的山美,水美,人也美。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個森林覆蓋率如今高達80.3%的地區,曾經也飽受著水土流失問題的困擾?為探索長汀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為萬畝荒坡披上錦繡外衣的,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學院赴龍巖市長汀縣鄉村振興實踐隊”近日走進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汀江國家濕地公園進行暑期實踐活動,展開實地探訪。
一日的行程,隊員們從下榻的交通方便、環境優美的龍都大酒店出發,帶著期待前往城郊的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一探究竟。
隊員們通過調查了解到,古代長汀植被繁茂,生態環境良好。長汀縣志記載,長汀“千蓬云集,商賈稱雄“,河田更是有著”柳村八景“。這都足以證明當時的長汀生態優美,山清水秀。但當歷史快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時,由于特殊的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長期疊加效應,長汀縣出現了令人錯愕的嚴重水土流失現象。綠色褪去,四周山嶺盡是一片赤紅色。彼時的長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長汀縣的水土流失治理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面對隊員的采訪,水保站林更更站長講到。”在項南老書記的帶領下,長汀人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生態治理工作。秉承著‘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精神,在一代一代水保人的辛勤付出下,長汀的水土流失區域終于發生了由紅到綠的變化。“
在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隊員們了解到,長汀的生態治理,不是單調的植樹造林,而是創造性地采取多種治理模式,通過”老頭松“改造、小穴播草、草牧沼果循環種養、崩崗整治、林分優化、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的建設,通過一場”綠色革命“,叫那荒山舊貌換新顏。
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學院赴龍巖市長汀縣鄉村振興實踐隊本次實踐活動入住的長汀龍都大酒店,為這次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持。龍都大酒店位置非常方便,周圍交通便利,極大緩解了隊員們的出行壓力。同時,客房配備的柔軟舒適的床墊,全時熱水以及自助的洗衣服務,為隊員們提供了最舒適的休息體驗。
管子在《管子·立政》一章中寫道:“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綠化山河屬宏圖也,治山治水乃世紀之工程。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由“綠水青山”轉向“金山銀山”,幾十載的凝心聚力,長汀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龍都大酒店合照 汪雨桐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