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承古韻,濟醫學子探新知
擁山觀嵐,攬海聽濤。日照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岱青海藍間沉淀著中華文化,一磚一瓦里講述著歷史故事。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將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締造著日照黑陶這張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為揭開黑陶的神秘面紗,弘揚中國非遺文化,7月16日,濟寧醫學院“‘藥’約盛夏,一路沿‘習’”服務隊拜訪黑陶非遺傳承人卜廣云并赴“廣云陶藝”黑陶博物館參觀學習。
伴隨著縷縷茶香進入接待室,黑陶非遺傳承人卜廣云迎面走來,或許正是此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黑陶非遺的歷史走進服務隊員的眼前。
探秘黑陶歷史,尋根龍山文化7月16日上午,服務隊員緊緊跟隨黑陶非遺傳承人卜廣云的腳步,踏入博物館大廳。“黑陶,是古老黃河流域文化的生動代表,是‘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尤物’,隨之形成的龍山黑陶文化發跡于四千五百年前,是齊魯文化的源頭。”耳邊,卜廣云老師的講解娓娓道來;眼前,展廳內燈光柔和、展陳有序,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黑陶工藝品正吸引著服務隊員的目光。伴隨著講解,服務隊員被黑陶混合歲月沉淀與工匠汗水的獨特氣質所吸引,開啟了對黑陶文化深度探索的旅程。
回眸山東黑陶文化漫長的發展過程,自然要提及軍旅雕塑家仇志海先生,而仇先生正是卜廣云的師父,是研究傳承黑陶文化的先驅,在黑陶創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卜廣云承師恩,為發揚傳承黑陶文化,打造了黑陶文化中心,現已收錄作品五百余件,其中著名的便有仇志海先生的《鞠躬盡瘁》,“抓取了周總理清癯的臉龐和睿智的眼睛,展示了人民公仆的精神氣質,真的是‘而今舉世淡玄影 , 藝圃新揚黑旋風’”,矗立于這件作品前,服務隊員發出感嘆。
在參觀過程中,一件形似母親懷抱孩子的作品再次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不同于大部分藝術品古色古香的韻味,這獨特的造型寓意打破了隊員們對傳統藝術品的認知。據了解,這件作品名為“擁抱”,寓意著臺灣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海峽兩岸終將統一。在卜廣云的介紹下,服務隊員聚焦作品的底部,定睛一看,竟是中國地圖!從這件作品中,服務隊員深深感受到手工藝者手里出來的不僅僅是一件工藝品,更是一件寄托著創作者思想情感的藝術品,它所內含的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數十年來,卜廣云不斷將家國情懷融入黑陶藝術,不斷用千年匠心奏響“泥與火之歌”,賦予黑陶全新的生命力。
隨后,服務隊員參觀了日照黑陶取之于泥、淬火而生的加工場所,親眼目睹了泥土塑形、軟刻、硬刻、金絲描邊等工藝,精雕細琢、獨具特色的工藝技法讓人贊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更讓人心生佩服。“日照黑陶的制作藝術,精于泥與火的交融”,卜廣云向服務隊員介紹道,“嚴選陶土后,燒制尤顯匠心,而此過程需要陶匠憑借豐富經驗與對土性的透徹理解,精準掌握火候,才能孕育出非凡之作。”正像一抔抔泥土經千揉百轉、一窯窯泥坯經烈焰涅槃一樣,黑陶手藝人也在經歷著一次次冰的考驗、火的淬煉,努力讓黑陶藝術之路在古老與現代、繼承與發揚中不斷延伸、發展。
圖為博物館收藏的黑陶作品“擁抱”
圖為日照黑陶傳承人正在雕刻
圖為黑陶傳承人正在選取優質陶土
泥塑手中生巧,陶藝心中傳承隨著參觀的深入,服務隊員有幸體驗了黑陶制作的一種技法“泥條成型法”,即用粗細一致的泥條,層層盤疊壘集成所需要的形體。通過自由彎曲泥條,創作者可以施展才能、抒發情感、表達意念。在卜廣云的專業指導下,隊員們親自上手,雙手沉浸在泥土之中,與之對話,感受泥土的順滑與韌性。
“我們日照有這么悠久的歷史,這么燦爛的文化,這么好的傳統,到我們這一代肯定是有責任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的”,面對日照黑陶的傳承難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卜廣云老師深知任重而道遠。責任使命延續千古,在一代又一代黑陶傳人的肩上,服務隊員看到日照黑陶歲月留芳,華彩依舊。
圖為卜廣云老師指導操作
圖為服務隊員作品展示
點燃非遺燭火,拼湊燦爛圖景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如今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黑陶文化這一“原始文化瑰寶”正厚積薄發,逐漸成長為一項大產業。
在傳承方面,服務隊員得知日照黑陶提倡集體式傳承,即每位藝人都帶徒弟,平時也會組織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研習,為未來儲備傳承非遺文化的力量。并且,近年來,日照市高度重視黑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通過舉辦東夷文化研討會、建設東夷黑陶博物館等方式,加強對非遺文化的研究和宣傳。
圖為服務隊指導老師與卜廣云交流
五千年前的制陶技藝,在歲月長河中流傳至今。作為新時代青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研究、傳播弘揚具有獨特優勢,有責任和義務將這些珍寶傳承發揚下去。“‘藥’約盛夏,一路沿‘習’”服務隊也將把在黑陶博物館中學到的知識和感悟帶回日常生活和未來的志愿活動中去,以實際行動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普及,幫助更多人了解并重視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