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卿蕓)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青年力量在鄉村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響應國家號召,組織開展了7月5日-20日為期兩周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文學與新聞傳播的專業優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7月20日,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社會實踐團暑期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據悉,該社會實踐團由16名學院優秀學生組成,包括漢語言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各年級學生。他們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為期兩周的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深入到鄉村振興的第一線,走街串巷、下到田間地頭,通過實地考察、調研、交流、影像宣傳等形式,全面了解當地鄉村的發展需求,并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通過大學生的視角和能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實踐團成員跟隨村民實地考察(卿蕓 攝)
實踐團重點關注農村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分配、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角度,主要從推普助興、文脈行研、影像宣農、育苗支教等四個方面展開系列活動,不僅開展了吟誦、繪畫等興趣課堂及禁毒宣傳、涉臺教育、民族團結、防溺水等主題班會,還舉辦了集市推普宣講、紅色廣播電臺錄制、電商教學、直播售貨培訓等活動,進一步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及村民文化素養的提高。通過家訪與走訪,與當地教師和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創新模式,嘗試將現代教育理念融入傳統教學中,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潛能。此外,實踐團不斷實地考察和訪談,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與影像素材,并從退伍軍人、村民生活狀況、民俗文化、文旅經濟、生態農業等多角度撰寫了多篇調研報告,完成基層干部、特崗教師、農民黨員、群眾代表等小鎮不同崗位的人物專訪。同時,實踐團成員依托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背景,通過制作漾頭鎮宣傳片、編寫特色故事集等形式來展現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實踐團還通過網絡平臺,向外界展示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果以擴大鄉村振興的社會影響力。

實踐團成員在魔芋種植地與村民合影(李欣語 攝)
“通過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樂于做‘自找苦吃’的年輕人。”實踐團負責人汪昱君說。
以文字發聲,通過新媒體技術連接外界,筑造溫情網絡結構,實踐團立足自身學科優勢,聚焦鄉村振興,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了青年力量,展現了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本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與技能的實踐分享,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理解和實踐探索,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踐團成員抵達漾頭鎮合影(張敏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