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學“興紅向農”實踐調研團赴六安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7月5日至6日,化工與爆破學院“興紅向農”校級重點實踐團隊赴革命老區六安市多地,重走紅色研學一號線。
青年助力基礎教育,鄉村振興你我同行
7月5日,實踐團隊來到六安市裕安區陶洪集學校開展實地調研,并舉行“安徽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陶洪集學校洪校長帶領團隊參觀學校并作出詳細介紹。團隊詳細了解了陶洪集學校的歷史、規模及學生組成,陶洪集學校的辦學理念注重文化傳承、鼓勵動手實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行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團隊成員也發現了該學校面臨的挑戰——師源匱乏難以解決。團隊認為這是鄉村學校面臨的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陶洪集學校洪校長帶領團隊成員參觀學習(攝影:問怡棟)
紅色基因脈脈涌,華夏江山代代傳
6日上午,團隊首先來到蘇家埠戰役紀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低頭默哀,致以深切的緬懷與崇高的敬意,并重溫入黨誓詞。
隨后,隊員們前往蘇家埠戰役紀念館參觀學習,詳細了解了蘇家埠戰役的歷史背景、戰斗經過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崇高精神。蘇家埠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作戰史上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在中國革命史及人民軍隊發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蘇家埠戰役的勝利帶來了皖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鼎盛局面。隊員們還隨機采訪了路人,從不同角度了解到百姓眼中蘇家埠戰役的革命意義和歷史意義。
在蘇家埠紀念館隨機采訪(攝影:問怡棟)
緊接著,隊員們來到淠史杭工程,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水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淠史杭工程不僅造就了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而且誕生了與大別山精神一脈相承的淠史杭精神——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沿續著老區的紅色基因,體現了老一輩人的無私奉獻和革命本色。
清源樓作為淠史杭精神的所在地,其內部展示了淠史杭精神的各個方面,從一樓到四樓,從苦水、親水到治水、樂水,隊員們深刻見證了黨領導下水利事業的輝煌歷程,感受到偉大的淠史杭精神,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展先輩們的奉獻思想和崇高精神。
王國啟烈士生前用過的武器(攝影:李若松)
6日下午,隊員們前往獨山鎮紀念館、六霍起義紀念碑和蘇維埃大橋等地調研學習。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隊員們接受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獨山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隊員們在這里領悟到了“一鎮十六將”的英雄氣概和“獨秀大別山”的壯志豪情。有五言詩流傳——“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贊譽的便是獨山鎮。
在獨山鎮紀念館聆聽講解(攝影:問怡棟)
隊員們還對游客和當地居民進行了隨機采訪,通過不同年齡段的游客視角學習這段厚重的歷史,并結合當地發展得出結論:這正是紅色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的成果。隨后拍攝了宣傳視頻,希望能通過互聯網提高當地知名度,促進當地紅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徐向前元帥像前合照(攝影:問怡棟)
青山孕忠骨,綠水辟興路。此次的暑期調研活動對“興紅向農”實踐團的成員們來說,是一次歷練,更是一次成長。隊員們感慨,社會實踐基地是他們的第二個大學,提供了一個檢驗參與者所學知識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是否被社會所承認的機會。下一步團隊將以此為契機,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傳承紅色基因,更進一步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熱情。
撰稿人:石圓、經士銳
指導老師:王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