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力學學院7月7日訊】(通訊員:伍婧一)
7月7日下午四點,陽光斜灑在古老的盧溝橋上,映照著橋面上斑駁的石板。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由武漢理工大學物理與力學學院和數學與統計學院一同組建的社會實踐北京分隊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知識的渴望,踏上了這片承載著中華民族抗戰記憶的土地,參觀盧溝橋博物館及盧溝橋本身,旨在將基礎學科的學習與歷史相結合,深化對歷史的認知,同時拓寬學科視野。
盧溝橋,這座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石造聯拱橋,不僅是北京市豐臺區的重要文化資源,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此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這座橋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屈辱中奮起、從磨難中重生的歷程,成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征。
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身著整齊的隊服,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地進入盧溝橋博物館。一進入博物館,講解員從盧溝橋的一條印在地面上的時間線講起。盧溝橋博物館分為五個小展廳,分別為歷史之橋、科技之橋、文化之橋、藝術之橋以及英雄之橋,講解員帶領我們一一進入并詳細講解。
博物館內陳列著豐富的歷史文物和珍貴的照片資料,記錄了中國軍民在抗戰時期的英勇事跡和艱難歷程。隊員們通過仔細觀看展品和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深刻感受到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同時,他們也看到了中國人民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精神風貌。
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將所學的基礎學科知識與歷史相結合,從物理、化學、生物等角度探討了抗戰時期武器裝備、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他們發現,基礎學科的發展與進步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例如,化學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在抗戰初期給中國軍隊帶來了巨大損失;而現代醫學的進步則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傷病救治能力。此外,隊員們還探討了地理環境對抗戰的影響以及生物學在防疫工作中的應用等話題。
參觀完博物館后,隊員們來到了盧溝橋上。站在橋上俯瞰四周,只見永定河水波光粼粼、綠樹成蔭。這座歷經滄桑的古橋如今依然堅固地橫跨在河面上,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隊員們沿著橋面漫步,感受著這座橋所承載的歷史重量。我們紛紛表示,通過今天的參觀學習,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以及基礎學科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隊員們了解了抗戰歷史、緬懷了先烈們的英勇事跡,更讓我們將所學的基礎學科知識與歷史相結合,拓寬了學科視野和思維方式。隊員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并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盧溝橋博物館和盧溝橋本身,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歷史的厚重和偉大精神的力量,激發了我們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國家的忠誠。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基礎學科在國家發展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所在。
武漢理工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力學學院求知明理實踐隊北京分隊 責任編輯:宋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