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建功 實踐鑄魂】莓茶文化探索之旅:匯聚青春力量,助力產業振興
【青春建功 實踐鑄魂】莓茶文化探索之旅:匯聚青春力量,助力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為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全面脫貧致富,湖南省張家界市羅塔坪鄉以當地傳統特色農產品——莓茶入手,依托產業振興相關政策扶持,創新性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個體戶三種經營方式并存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莓茶產業,在短短幾年內,摘下了貧困鄉鎮的帽子,取得了鄉鎮存款全省第六的好成績。綠葉變金葉,大山阻擋了羅塔坪鄉人民發展的腳步,而他們卻以愚公移山之心走出大山,將大山中不為人知的繁榮展示出來。為鞏固產業振興成果,學習產業發展經驗,2023年7月,我帶領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走訪莓茶基地 青春助力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張家界市羅塔坪鄉,探尋莓茶產業得以蓬勃發展的秘密,將“莓茶之鄉”的經驗與故事,講給青年人聽,講給致力于推動鄉村振興的家鄉人聽!
小農戶也有大能量,用雙手創造小康生活
剛剛進入羅塔坪鄉地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茶葉在這里無處不在。高大的“歡迎來到張家界莓茶發源地”的告示牌,漫山遍野的茶葉,隨處可見的茶葉批發銷售點,背著裝茶用竹簍,笑容燦爛的農戶們......這里的人民日日與茶相伴,身上浸染著茶葉的清香,心底有著茶葉的淳樸。
在與羅塔坪鄉的鄉政府工作人員對接后,我對羅塔坪鄉的個體戶們進行了采訪。“種茶好啊,比出去打工掙錢。以往出去打工,到年底也存不下幾個錢;現在在家種茶葉,一年能存下八九萬塊錢,也可以在家陪著小孩。”采訪時,農戶鋪開茶葉的手不停,種茶制茶、打理茶田的日子雖忙,可政府的補貼,出售莓茶的收入卻實實在在的落在了手中,孩子和家人眼底的笑意也是藏不住的。
烈日當空,茶農們卻也沒有在家吹空調的機會,茶田里依然有著許多忙碌的身影。“茶葉這一茬不及時摘,過幾天就老了,發酵出來的茶也就不好喝了。”為了不讓采訪耽誤了茶農采茶的進度,我和小伙伴在采訪的同時也不忘幫茶農采摘茶葉。天氣雖熱,但一想到茶葉使家里修上了新房,孩子進城讀了書,手底下就好似有使不完的力氣,原本廣袤的茶田似乎也變得不足為道了。
在采訪中,我了解到,政府對每一畝茶田都有數百元的補貼,個體戶種植的茶葉通常在八到十二畝之間,而每畝茶田的收入按每年收購價格的不同大概在六千到八千不等。正是這一畝畝的蔥郁,種出了羅塔坪鄉人民脫貧致富,走出鄉村的現在。
先富帶動后富,龍頭企業推動整體發展
在采訪完個體戶之后,我來到了當地龍頭企業的生產車間,在車間內,企業負責人向我和小伙伴們介紹了莓茶的生產流水線。區別于個體戶的小型制茶車間,企業的生產車間更加注重環境的干凈程度,對茶葉發酵時溫度、濕度的控制也更加精準。比起傳統的手工發酵和炒制、烘干,企業的車間內引入了多種制茶方式和更加先進的制茶機器,使流程標準化,成品質量更加穩定,同時產品也更加多樣,便于在價格區間等方面進行區分,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開辟市場。
在對企業負責人的采訪中,我了解到,企業和合作社的建立,為當地村民創造了一百余個工作崗位,同時企業在管理自有茶葉種植基地的同時,還對附近農戶的鮮茶進行收購,解決了部分農戶購買制茶機器困難、沒有銷售渠道的問題,推動了附近村莊的經濟發展。在銷售方面,企業也在逐步開辟新的銷售渠道,充分利用數字賦能助力“數商興農”,利用線上渠道將茶葉銷售到沿海地區,逐步走出大部分只在本地銷售的局限。企業與個體,齊心協力,共同向著進一步推動莓茶產業發展,提高莓茶產業知名度的方向前進。
志愿扎根鄉村,以青春描繪產業藍圖實踐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羅塔坪鄉長壽村村政府,對政府干部進行了采訪。他們全是數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的建設者,為鄉村振興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上至莓茶產業的發展方向,下至每一位農戶家中莓茶的生產情況,他們都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振興莓茶產業的信心,看到了推動鄉鎮走向繁榮和小康的決心,看到了他們對建設鄉村的堅定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他們攀談,猶如喝下一杯清香四溢的茶,嘗到他們先苦后甜的經歷,回甘久久不散,凝聚的是這片土地所有人的決心,象征的是光明的未來。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羅塔坪鄉這片土地上投身于莓茶產業建設的人們就猶如茶葉,是這座大山背后的英雄。我也于此次實踐活動中,學習到了如何推動產業振興的經驗,對鄉村振興政策為人民帶來的福祉有了具象而深刻的體驗。我愿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為之添磚加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作者:梁譯文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