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等多所學校學子組成的“圓夢工程”暑期社會實踐團于望江縣開展傳承望江挑花文化的調研活動。
一、探淵源
望江挑花是流傳于安徽省望江縣內的一項傳統(tǒng)手工藝與民間美術,起源于唐代,發(fā)源于安徽省望江縣鴉灘鎮(zhèn),距今已有1000多年發(fā)展歷史。“日里撐船撒大網(wǎng),夜里點火織網(wǎng)紗”,在這片漁耕并存的雷池大地上,最初的望江挑花作為祭祀的“敬褡”,載著百姓們抵御自然災害的寄托、對安康生活的期待應運而生。2006年,望江挑花被安徽省政府批準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月1日上午,在望馬樓村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望馬樓村挑花基地。望江挑花采取織挑結合的工藝形式,包括挑、鉆、游、織四種傳統(tǒng)針法。同時,其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花卉、飛禽等為題材,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組合等方式表達意趣,從早期的頭巾、圍裙、鞋帽裝飾到如今的靠墊、窗簾、壁掛擺設,挑花走出當?shù)剞r戶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二、賞作品
8月1日下午,團隊來到望江服裝城小鎮(zhèn)客廳,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世福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望江挑花非遺展廳。
在王老師的講解下,我們了解到挑花屬于傳統(tǒng)民間美術刺繡的一種,主要分為湖南挑花、湖北挑花、安徽挑花、苗族挑花四大類。而望江挑花與其他地區(qū)挑花的不同之處,即多以白色坯布為底、青絲為線,或將坯布染為青色、白絲為線,不僅具有對比醒目、色彩協(xié)調的美學特點,更是盡顯傳統(tǒng)徽文化之清白雅韻。同時,望江挑花獨特的雙面繡工藝使得圖案正反成趣、“表里如一”,展現(xiàn)著手藝人的智慧與巧思。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一代大都出門掙錢,沒有空余的時間來挑花,掌握挑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慢慢地就變成非遺項目。在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文化傳承者的堅守下,這種技藝在艱難中傳承下來,并且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這是望江挑花的幸運。” 談及望江挑花的傳承,王世福老師講述了他們所作的努力,包括建立挑花數(shù)據(jù)庫、持續(xù)開展培訓活動、舉辦固定規(guī)模挑花展覽、出版挑花圖冊與校本教材、融合挑花工藝進行服裝設計并通過電商銷售等等。


三、親體驗
8月5日上午,團隊前往望江縣皖江學院,在望江挑花保護與傳承基地親身體驗挑花工藝。經(jīng)緯相交,手起針落,意猶未盡。在基地老師的帶領下,團隊隊員親身體驗挑花基本繡法,隊員們表示挑花是一項精細繁瑣的工藝,繡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不僅要求手工藝人有著嫻熟的繡法,更考驗著體驗者的專心、細心以及耐心。


傳承非遺技藝,體悟文化魅力。在這個物質條件與技術水平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傳承與堅守。作為新時代學子,應當積極宣傳望江挑花,發(fā)揮其內生動力,深入產、學、教融合的新路子,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讓挑花之“游刃”貫穿我們的生活而不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