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楚漢文化宣傳社會實踐感悟收獲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寸心寄華夏·感夏漾星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2023年8月在徐州進行楚漢文化宣傳實踐活動。
說道徐州,就不得不提到楚漢文化。楚漢文化是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化,楚漢文化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是兩漢為話的先聲,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此次的社會實踐便是在徐州進行的,先是去了徐州城墻博物館和戲馬臺,后又在徐州辦銅山區萬達華府小區對居民進行中國文化發展了解調查,最后又在該社區進行“逐本溯源——楚漢文化宣講”。
徐州城墻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彭城路81號回籠窩。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現代化的古城。城墻博物館以現代語境表達傳統建筑,隱喻時間交錯與鏈接。該古城有兩層,分為地面層和地下層。地面層的建筑,無論是在建筑形式上還是體量與比例上都遵循傳統形制,讓我們感受到了古風之美。參觀完地面層后,我們便來到了地下層。地下層主要是對城墻文脈的展示,在空間上層次不一,或狹長、或明闊、或連續、或停留,體現了時間與空間相輔相成的獨特建筑魅力,營造出古與金之間穿梭的空間錯覺。該博物館最后以室外庭園收尾,來到室外庭園,映入眼簾的建筑給我們的感覺是樸素、滄桑且真實。庭園地面以多重折線跌落石階彌合黃河古道,與東側橋下的飛瀑水流相連接,水流沿著古城墻外側,也被稱為護城河水流。與其他博物館相比,徐州城墻博物館更具時尚感,更能真切地找尋、觸摸、感受歷史。

圖為徐州古城博物館牌匾 閆思汝 供圖
之后我們便來到了戲馬臺。戲馬臺位于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最高處,是徐州AAA級旅游景區。戲馬臺依山崗地形布局,逐步上遞,錯落有致。來到山山門,可以看到一座三間式門樓式大門,一進門就可以看到照壁墻上有“拔山蓋世”幾個篆字。慢慢地,我們來到了東院,東院稱“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風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殿前立有西楚霸王——項羽的雕像,雕像展現的項羽頂盔貫甲,足踏巖石,迎著風,緊緊握拳,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似下定了某種決心。戲馬臺的北側有曲廊,曲廊內嵌有歷代文人雅士吟詠戲馬臺的詩詞石刻50余通,多處于古今名家之手。戲馬臺的正宅是一座四進三門樓的古宅院,第四進是園主人的正宅。入園門就是一個大院落,進門后,沿著走廊行進,就能看見“城曲草堂”,寓意他們夫婦厭惡官場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甘居于草堂白屋的隱居生活。
接下來我們去了徐州辦銅山區萬達華府小區,在那里對居民進行中國文化發展了解調查。人們態度都很熱情也都樂意去配合完成調查。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人接觸最多的都是網絡文化,也漸漸地對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致,但是也有不少人還是會熱衷于傳統文化,并且會通過傳統文化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值得高興的是,每一位被調查的居民都懷著愛國的心,對中國的文化懷有自信,不會崇洋媚外。在這次調查中,我也深刻認識到網絡雖然便捷且豐富業余生活,但是我們不能過度依賴網絡文化,不能忘記中國年傳統文化。網絡文化雖然簡明易懂,但是碎片化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會讓人們變得急躁沒有耐心。

圖為實踐隊在社區進行調查問卷填寫 張茹 供圖
最后,我們在該社區進行了楚漢文化宣講,我們的宣講聽眾是一群小朋友,希望能讓他們從小就受到楚漢文化的熏染。在宣講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將文化傳播給別人,自己也通過準備學習了不少知識,在講述的過程中,小朋友們認真聽講,并且積極地回答問題,而且在有疑惑的時候能夠主動提出,看得出他們對楚漢文化很有興趣。楚漢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江蘇梆子、柳琴戲、淮;ü、徐州琴書、淮海戲、邳州年畫、沛縣武術、徐州香包等。我之前只聽說過柳琴戲,也是在這次的實踐中了解到楚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楚漢文化有一個特色就是符號文化,既是人類物質文化創造的結晶,又是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載體。在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把主要體現在圖形、色彩、紋飾、文字方面。宣講結束后,小朋友們也都很高興,并且希望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多地舉行,我們也都很有收獲。

圖為實踐隊在社區進行文化宣講 張茹 供圖
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感悟頗深,我也因此更加熱愛徐州文化,之前我接觸到的徐州的文化無非就是飲食和生活,但這次的實踐讓我更多地接觸到了徐州的古文化,也讓我因此對中國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興趣,也打算以后多參加實踐活動,多鍛煉自己提升自己。

圖為實踐隊合照 閆思汝 張茹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