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教育一直延續傳統的培養模式,學生在完成了前期的基礎醫學課程之后,才進人臨床學習,該模式存在著理論與臨床嚴重脫節的問題,可能導致我們的醫學生“先大不足”。為此在進行醫學教育頂層設計時,專家提出了“早期接觸臨床”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藕甜甜”團隊積極響應學校號召,返家鄉進行醫院見習。
早期接觸臨床過程讓我收獲頗多,雖然沒有學習到大量的專業知識,但是在福爾馬林的氣氛中,我感受到了醫生所承擔的職責,體會到了患者的急切與無奈,以及種種我無法從課堂中獲得卻真真切切存在的“只可意會”的事。或許我們的接觸解釋為學習和感悟更為準確,尚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我們身著白大褂進人離
我們似乎還很遙遠的醫院,近距離接觸醫生系統,開始時我們無疑是迷茫的,甚至不知道應該提出怎樣的問題,而醫生同樣不知道從哪方面向一無所知的我們解釋病人的種種病癥。但是經過第一次的學習,我們漸漸明白我們并不是來學習專業知識的,而是來提前感觸醫院的氛國和醫生真實的工作環境的。而事實也是如此,當端正了心態后,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許多,而這些都是從前以病患身份進人醫院時所不曾感受到的。
病人對醫生的情感是尊敬而依賴的,大部分的病人在醫生面前是小心翼翼并且惟命是從的,因為病人信賴并且只能信賴醫生,而大部分的醫生是謹慎而嚴肅的,因為他們掌握的是比任何更為珍貴的生命。以醫學生的身份進人醫院,我第一次感覺到白大褂的分量,振奮的同時也有些許的膽怯,害怕病人的提問,害怕自己的一無所知,害怕病人失望的神情,更害怕因為錯誤的引導對病人產生不利的影響。我開始慢慢的知道學習的意義,慢慢的將臨床和書本相結合,開始探索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