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月9日,蘭州理工大學新能源學院返鄉公益實踐團隊奔赴華亭工委紀念館,了解了本地的英雄事跡與紅色革命歷史積累素材,學習了革命先驅們追求真理、敢于斗爭的崇高共產主義精神。首先,大家跟著講解員走進了華亭工委紀念館,傾聽了感人至深的華亭革命故事。經過觀摩學習,大家了解到該紀念館以華亭黨的秘密組織發展壯大的重大事件為節點,以時間為主線,主要包括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解放三部分。
以120多件實物、80多幅圖片和浮雕以及仿古復原的安口車馬店場景,生動地再現了華亭工委及隴東地區黨的重要革命活動、歷史事件和人物,閃耀著革命先輩在艱苦卓絕的歷史環境中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記錄了他們為華亭兒女謀幸福的赤子之心。華亭地處陜甘寧交匯處,境內山高林密,地形復雜。在戰爭年代,大部分地區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帶,黨在這里建立組織、發動群眾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此外,當時華亭有安口石堡子、神家莊及硯峽煤礦和安口窯陶瓷業,聚集了大批產業工人,為黨開展工作提供了獨特的人力資源。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華亭即有進步青年開始傳播馬列主義。中央紅軍長征途經華亭,又為黨在華亭建立秘密組織留下了革命火種。作為黨在隴東地區開展地下工作最早的縣份之一,1938年9月,華亭第一個黨支部成立,點燃了革命烽火,直至1949年7月華亭解放,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華亭黨的秘密組織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活動范圍遍及陜、甘、寧,是當時隴東地區一支最重要、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黨的革命力量,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去了解這段偉大的歷史,在紀念館陳列著抗日時期的文物。其中有紅軍作戰使用的步槍、馬刀、長矛、馬尾式手榴彈;有紅軍宣傳抗日救國的宣傳冊、傳單;有紅軍用過的鐵锨、水壺、馬燈;有紅軍穿過的草鞋、羊皮襖、氈衣、棉布襪等;更有一個個感人的軍民故事,李義祥、王月梅、黃鼎,在紀念館中我們能看到一大批革命先烈曾經在這里感人的故事,他們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太多值得贊揚與敬佩的精神。
無論歷史過去了多久,那些革命紅色精神都深深根植于我們的心中,是我們無窮無盡的精神動力與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