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一個學期忙碌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暑假,但是這個暑假不同尋常。我們安徽大學徽漢星橋實踐隊飽含高昂的實踐熱情聚集在一起,準備利用此次暑期的時間走進鄉村,探訪村民,以己之力,助力鄉村振興。但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出行受到了限制。不過我們創新性地選擇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我將以別開生面的線上工作者的視角來向大家分享我們的感悟收獲。
線上工作體現了疫情大背景下實踐活動的現狀,創新了實踐模式。在大家的傳統印象里,社會實踐是需要每一位小組成員親身去往實踐地進行實踐活動的,但是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我們此次活動分為了線上和線下兩個小組同時開展工作,線上小組主要負責文稿撰寫和網絡宣傳,線下小組則主要進行社會實踐。我們作為線上工作成員,雖然不能親臨實踐地,但是我們通過與線下成員的網絡交流,同樣可以了解實踐日常,共享實踐成果。一張張圖片,一篇篇日志,將線上和線下工作連接到了一起,也將我們的心連接到了一起。即使是線上工作,我們也熱情不減,反而會因為沒有機會親自走進鄉村,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而更加期盼著線下成員的實踐反饋。即使以后的實踐活動沒有了疫情的限制,我們仍然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它不僅改善了以往線下單方面推進工作的模式,而且使我們的工作時間、地點、方式更具靈活性,實踐的質量也有所提高。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型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往更多的地方,帶去屬于我們的新生力量,讓青年投身社會、造福一方的激情傳入鄉村,傳遍網絡。

圖為實踐隊在進行線上采訪工作。
線上工作培養了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了我們的合作精神。因為是線上工作,所以大家只能隔著電腦交流,沒有了見面時不好意思開口詢問的羞澀,我們只要有疑惑或者是有好的想法,都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這樣一來,大家的觀點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無形之中,推進了實踐進程,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我們在線上進行工作,缺失了線下實踐的深刻體悟,難免會在工作上會遇到問題,這個時候我們會積極與線下成員取得聯系,詢問意見,綜合考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所以,線上推進實踐活動時刻提醒著我們,實踐活動是一個團隊的事情,我們的身后是彼此的肩膀,需要扶持前進,才能走得長遠。線上線下的工作就像齒輪的運作,需要雙方及時溝通,通力合作才能夠運轉地順利。
為了更好地配合線下工作的進行,我們線上工作成員認真學習制作推文、word排版以及平面設計等實用技能。我們在接收線下工作成員的及時反饋之后,將每日工作小結整理成網宣文章發布在青年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上。這極大地增加了我們團隊社會實踐活動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傳播力,更好地樹立起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形象。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我們提高了文案撰寫能力和新媒體運營能力,不僅有益于自身發展,而且與線下工作相輔相成,使得我們在活動中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在實踐活動結束總結之時,我們回看了之前實踐的照片,不覺已經走過萬水千山。我們徽漢星橋實踐隊的身影留在會議大廳,留在項目基地,留在當地政府,留在“行知學堂”,留在河道水庫,留在愛心食堂,在那里,我們看見了肥沃有序的土地,看見了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看見了村民幸福快樂的笑容,看見了政府積極有為的政策,也望見了越來越有盼頭的日子。我們很榮幸能夠以青年的身份,來到當地政府,輔助政府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我們和眾多大學生一起,架起了青年與鄉村溝通的橋梁,體驗了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定位。陳獨秀先生曾說過:“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鄉村振興仍在路上,鄉村振興也需要有志向有智慧的青年一代的付出,只要我們心系鄉村,就不會有到不了的詩和遠方。

圖為實踐隊員在爸媽食堂給老人剪發。
青年一代與鄉村振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能夠發揮生力軍的作用。鄉村是大舞臺,我們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所學知識與鄉村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此次一行,我們對鄉村的發展有了更加真切的認識,同時也維系了我們與鄉村之間的情感紐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將帶著助力鄉村發展的意識更加深入地思考我們如何在鄉村振興中體現出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希望我們都可以貢獻出青春力量,與國家同向,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員與一眾青陽籍優秀學子的合影。
通訊員:李思悅、徐圳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