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把苗繡發揚光大,傳統的也是時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產業,它既能夠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又用產業來扶貧,用產業來振興鄉村,可以做出貢獻。”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苗繡的重要指示精神,數學與統計學院“繡彩黔行”實踐隊圍繞著苗繡非遺傳承與保護問題赴黔西市化屋村開展“博士村長”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此次調研受到了化屋村村委會的盛情接待,化屋村楊主任介紹到,化屋村曾是貴州黔西市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如今已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在2024年度,全村旅游綜合收益達1.6億元,接待游客70萬人次。
傳承為根,發展為翼——苗繡的守正創新之路提起當地苗繡的發展,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苗繡的首要任務是傳承,我們要在傳承的基礎上談發展,在發展中談創新。在傳承方面我們會組織資深繡娘開展培訓班,提升技藝;要發展就得先解決一個很通俗的問題——溫飽問題,只有讓非遺文化能夠解決咱們的生存問題,它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傳承下去了;在創新方面,我們將傳統和時尚相結合,在苗繡中加入現代元素、苗族服飾加工、文創產品、蠟染絲巾等。部分村民通過苗繡實現了穩定收入。
文旅融合新體驗——非遺歌舞、苗繡與山水之旅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化屋村在節假日會常態化開展一些非遺歌舞的表演及苗繡沉浸式體驗,游客可以體驗化屋村28道拐的盤山公路及坐游船觀光烏江源百里畫廊的兩岸風光;體驗一下什么叫做“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那種感覺;體驗一下黃牛、黃粑、黃姜等美食。
非遺助力,化屋榮獲殊榮在非遺文化與旅游的發展傳承下,化屋村榮獲了仁懷市首屆“西苗故里杯”民族服飾走秀邀請賽的優秀獎,被評為畢節市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匠心傳承——苗繡展覽館中傳統與時尚的碰撞在苗繡展覽館,實踐隊欣賞了精美絕倫的苗繡作品,感受這一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館內不僅陳列著傳統苗族服飾,還展覽了蠟染工藝、文創掛件、刺繡包等各類手工藝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繡娘們的匠心巧思。化屋村通過“傳統+時尚”的方式,將苗繡元素融入現代服飾和文創產品,使這一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一針一線寄祝福——苗繡技藝中的文化傳承與民族自信在化屋村的調研中,實踐隊遇到了一位穿著苗族刺繡服飾的姑娘,她笑著說道:“苗繡不僅做工精美,而且也很舒適,穿上它會油然生出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苗族刺繡文化館中,講解員向實踐隊介紹了纏繡技法,這種刺繡通過絲線反復纏繞,讓圖案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常用于苗族盛裝和嫁衣,每一針一線都承載著祝福與傳承。

“繡彩黔行”實踐隊此次化屋村之行,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以苗繡為例,其產業化發展不僅為當地村民開辟了增收渠道,還帶動了旅游經濟的繁榮發展。然而,苗繡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如勞動力短缺、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興趣不足等問題。因此,在推動苗繡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仍需不斷創新與實踐。此次調研實踐隊以化屋村為案例,通過實地考察苗繡產業的發展現狀,總結其成功經驗與面臨的挑戰,旨在為貴州鄉村經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為貴州鄉村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