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遺,彩線彝韻:“助力黔行”與彝繡的對話
1月17日,山東大學控制學院指導下的“助力黔行”支教隊走訪赫章縣金銀山社區的彝繡傳承人,了解彝繡的主要技法、服飾文化、傳承情況和面對的問題等,與傳承人們親切對話,感受彝族的民族風情。
團隊首先來到金銀山社區光彩活動中心,向負責人彭桂香了解了當地彝繡的基本情況,參觀彝繡文創展覽,對彝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團隊來到兩位彝繡傳承人的家中,展開了與她們的對話,與彝繡的對話。
畢節市是貴州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濃厚的彝族文化底蘊,在這里生長的彝族人將對生命的理解一針針繡在衣物上,每一朵花都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每一朵祥云都是他們對自然風物的描摹,他們將生活編織,這就形成了彝繡。彝繡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反映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風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傳承的一種形式。它以多樣化的文化生態景觀,在各民族刺繡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
傳承人們是土生土長的赫章彝族人,她們手下的繡圖來自對上一輩的繼承,也來自她們內心對美的理解。在拜訪中,支教隊了解了彝繡的基本步驟,從剪模到刺繡,從布料的選取到花紋的縫制,從量尺寸到成衣,她們沿習長輩的技藝,在生活的煙火里創造自己的作品,爐火純青。令支教團嘆為觀止的是這些傳承人可以不依靠模板,憑借自己的理解剪出紙模——“就靠自己想,覺得怎么好看怎么剪。”這是她們對美的直覺;她們也可以在看到花紋圖片后用刺繡完美繡制——“看了就能做。”這是她們對自己技藝的自信。
在與傳承人們的交談后,隊員們試穿了制好的彝族服飾,親自感受針線下文化的重量。在古代,赫章彝族服飾與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大致相同,但明、清以來服裝款式變化較大,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到現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裝款式、花紋樣式。這些古老的服裝見證了赫章縣彝族歷史的變遷,是烏蒙山下孕育的獨特文化標志,“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動詮釋。傳承人們制作服飾已經有幾十年,這些彩線和花紋串聯孩提時代和豆蔻年華,到如今時光沉淀,她們已經褪去青澀,針腳越發沉穩,而這些手制的衣物卻在一次次的清洗和晾曬后越發美麗,正如傳承人自己說:“越洗越好看!”一位傳承人向隊員們展示了自己的嫁衣,這件幾十年的彝衣到如今依舊發揮著功用,陪伴了她半生。她說:“這是手做的,一件穿幾十年都穿不爛。”
隊員們向傳承人們了解當下彝繡的發展情況,彝繡如今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從傳承人的口中得知,她們的孩子不再學習彝繡,幾乎沒有能用手工制作一整套彝族服飾的后輩,雖然有機器生產,但是在她們看來,機器的產品終究比不上繡娘們一針一線縫制的衣物,“還是希望能傳承下去。”這是她們的心聲。
在知道彝繡面臨的困境后,支教隊的隊員們也深表惋惜,但是依舊有能促進彝繡發展的方法。山東大學“助力黔行”支教隊在走訪前對彝繡已有初步了解,與山東大學文創設計工作室合作,希望在實地走訪后結合當地彝族文化志愿設計非遺文化產品。支教隊在實地調研后對彝繡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獲取了一手材料,也對這個項目更加堅定。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彝繡能夠以文創設計和產品的形式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能夠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作者:楊成希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