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工業遺產與時代印記: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調研紀實
(學生通訊記者:王朝霞)為賡續工業文明血脈,感悟紅色奮斗精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寒假社會實踐學生團隊于2025年2月15日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開展了一場深度的調研探訪。這座鐫刻著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烙印的遺址,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向世人述說著礦山的崢嶸歲月、工人的熱血奉獻與新時代的轉型蝶變。

圖1 實踐團隊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主碑前合影
礦脈千年:從資源開采到工業脊梁
黃石礦冶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而近代工業化的浪潮則將其推向了時代前沿。步入礦山公園的歷史展館,厚重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
19世紀末,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黃石憑借豐富的鐵礦資源成為近代工業的重要基地。張之洞主持興辦的漢冶萍公司在此開礦煉鐵,引進西方技術與設備,奠定了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基石。盡管殖民勢力與戰火曾多次侵襲,黃石礦山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支撐著民族工業的艱難前行。

圖2 早期礦工采掘場景
展館內陳列的銹跡斑駁的采礦工具、泛黃的設計圖紙,以及模擬井下作業的實景模型,生動再現了礦工們“頭頂星光、腳踩深井”的勞作畫面。新中國成立后,黃石礦山迎來新生。作為“工業糧倉”,這里源源不斷輸送鐵礦資源,助力國家“一五”計劃與重工業體系建設。上世紀50年代,礦山工人發明“深孔爆破法”,極大提升了開采效率,其創新精神被全國推廣,成為工業戰線上的典范。
紅色礦魂:熱血鑄就的時代豐碑
黃石礦山不僅是工業發展的見證者,更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抗戰時期,礦工隊伍組建抗日游擊隊,以礦井為掩體,保衛資源、抗擊外敵;社會主義建設年代,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他們以“寧可汗水漂起船,不讓國家缺塊鐵”的豪情,創造了單日采礦量的全國紀錄。

圖3 記載礦工英模事跡的榮譽墻
“天坑”遺址是公園最震撼的景觀之一。這座東西長2.4公里、垂直落差達444米的礦坑,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它不僅是工業奇觀,更是幾代礦工“愚公移山”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團隊成員駐足坑邊,仰望巖壁上層層疊疊的開采痕跡,仿佛聽見風鎬的轟鳴與號子的回響,深切感受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魄。
綠色新生:從工業廢墟到生態名片
進入21世紀,資源枯竭與生態壓力促使黃石礦山踏上轉型之路。調研中,團隊發現公園通過“復墾還綠”“工業旅游”等創新模式,實現了從“黑色”到“綠色”的華麗轉身。
曾經的廢石場被改造為槐花林海,每年四月,萬畝槐花如雪綻放,吸引無數游客;礦坑遺址化身研學基地,通過VR技術與沉浸式展陳,讓年輕一代直觀感受工業歷史的厚重;園區內還建有地質博物館,展示礦物標本與生態修復成果,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

圖4 綠意盎然的礦山生態修復區
更令人振奮的是,黃石礦山公園正與高校、企業合作,探索“工業+文創”的新路徑。以礦冶文化為靈感設計的金屬工藝品、礦石標本藝術品等,逐漸成為文旅市場的亮點,為傳統工業遺址注入時尚活力。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隊深刻體會到,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不僅是中國工業文明的縮影,更是艱苦奮斗、創新求變精神的鮮活教材。從“鐵血奉獻”到“綠色復興”,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轉身都彰顯著與國家同頻、與時代共進的魄力。未來,黃石礦山將繼續以歷史為根、以創新為翼,在守護工業遺產與賦能城市發展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篇章。